“学生没有疑问习惯是课堂教学的失败”,专家呼吁——
创新能力培养要从“疑”开始
本报北京4月26日讯(记者 董鲁皖龙)“现在的学生没有疑问,习惯了老师讲、他们接受;而老师讲得很细,细也是为了让学生没有问题,这是我们课堂教学最失败的地方。”在今天举行的全国中学生创新学习与实践高峰论坛暨首届“登峰杯”全国中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启动仪式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习科学研究分会常务副会长龚春燕说:“培养创新能力要以‘疑’为轴,只有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善于提问,创新才有基础。”
“一节课讲完,要开始提问和互动时,往往是最安静的时候。”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朱纪洪遭遇到的这种“鸦雀无声”情况不少,“是学生真的都懂了吗”,在他看来“不尽然”。
“高考指挥棒更重视对学生知识再现的监测,而传统课程为了高考,不断加强学生训练,强化这种再现能力,却没有给予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能力。”在龚春燕看来,创新的基本品质,就是学生在学习中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于权威、不依赖于常规,将已有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大胆思考,标新立意,别出心裁,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新途径。
对于如何培养创新能力,龚春燕认为,教师对课堂一定要放手,把时间给学生,“让学生在自由的时间里,通过小组合作、同伴互助讨论问题,使知识的掌握更牢固更有趣”。
“当下,‘互联网+’和大数据为因材施教和差异化、个性化教育提供了途径。”龚春燕说,“教师可以从数据上了解学生的学习问题、表现层次,对每个学生的表现了如指掌,可以有针对性设计教学内容,因材施教。通过‘互联网+课堂’,可以真正实现教学为主向学习为主的转变。”
首届“登峰杯”全国中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已完成初次筛选,大赛分为学术作品竞赛、数学建模竞赛和机器人竞赛3个板块。决赛将以夏令营形式于今年8月在清华大学举行。
《中国教育报》2016年4月27日第3版
转自:中国教育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