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 在 春 天 的 路 上
——记吉林省小学品德与生活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杨晓丽
松原市教育学院网刊特约通讯员 隋国英
“黑暗中遇上迷途的羔羊,伸出你的援手,带领他们开创新天地,令他们从彷徨的深渊里,看到希望的涌现、生命的炽热。”这是我最喜爱的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里的一段歌词。里面含蓄而美好地讲述了一个老师的故事,在人为的恶劣环境下依然用仁爱、善良、正直唤醒一群被遗忘的少年,让他们走在生命的春天里。一个真正的师者,是应该用心灵和爱做着春天的事业的。这是我们的信仰。——题记
初识——精彩人生与全人教育
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杨晓丽,是在一个下午,她下乡刚回来,坐在我办公桌旁。在乍暖还寒的天气里,她应该是我们学校穿裙子最早的一个吧。蓝色的衣裙配上橘红色的手包,整个人鲜亮有朝气。我俩还没聊几句,她爱人打来电话,晓丽就说,下乡刚回来,有点上火,牙床有点肿了。因为有一节课不太成型,跟教研会要求的有些距离。……我俩又聊了一点工作上的事情,就一起下班回家。她开车顺路送我。在车上,两个细节很有趣:她叨咕说昨天刷洗了一些鸭蛋,今天回家要淹上;还说,她女儿跟她像要好的朋友一样,有时候还打打嘴仗,女儿现在读大学了,国内二年,国外二年。……杨晓丽给我的初步印象:她爱她的丈夫和女儿,也为女儿的进步感到骄傲。她很享受家庭的温暖和幸福,也因为自己不能更多的照顾家人而不安。她说,她经常把工作带到家里,老公因为关心而责备,她因为在家里不能全心全意照顾家人而感到愧疚。这是一个追求时尚的人,写博客、会开车、爱打扮,她是一个热爱生活,追求生活细节和生活质量的人。
再聊她的工作,我豁然开朗: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教出什么样的学生,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就会追求什么样的教育。教师首先应是一个正常的人,一个普通的人,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园丁,不是春蚕,更不是完全牺牲的蜡烛,甚至苦行僧和殉道者。二十多年的农村教育天地,培养了杨晓丽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也塑造了她能与自我、能与自然、能与社会和谐相处的完整的人格。在不断更新着教学理念,对学生进行完人教育的同时,她也不断的充实着自己的精神世界,追求着自己幸福而精彩的生活。她是一个真实自信、热爱生活、热爱工作,追求完整人生的人,她的全人教育理念正和她的人生追求是一致的。
杨晓丽全人教育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不仅学习到各种知识,还要接受美好的道德与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念教育,适应现实社会的种种考验,更重要的是拥有追求“真、善、美”的人生目标,让学生懂得如何走正确的路,做正确的事,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她曾经连续一个月和学生一起观察月相的变化,发现规律,探索奥秘的同时,让学生体会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会有许多美好,也会有很多缺憾,要正确面对缺憾;她还指导学生欣赏让人震撼的银河,学生们走出来后才发现,只有没有任何污染的农村,才能观察到这样的奇迹,这将是伴随他们一生的美丽记忆;她告诉青春期的学生,爱本身是美好而圣洁的,不是见不得人的事,几千年来真挚的爱情都被传颂着,但要耐心等待,等待它最美的时候才能去分享……她的富有个性的教学行为和淳朴自然的形象直接影响着她的学生,潜移默化的让学生体会到了什么是“真、善、美”, 在学生眼里,她是具有时代感的可亲可爱的人,是他们的良师益友。
悟道——老师“就是我的妈妈”
1990年,刚从师范毕业的杨晓丽,满怀着对神圣讲台的憧憬,来到前郭县洪泉中学任教。当时那里还比较偏僻,经常因为下雨而阻断交通。学校的条件也很简陋,冬天来临,外面天寒地冻,宿舍里呵气成霜。晚上要戴着帽子睡觉。这对从小就在城里长大的杨晓丽来说,无疑是非常艰苦的考验。杨晓丽鼓励自己说,别人能在这里生活,我为什么不能,凭着对事业的热情她忍受住了环境的艰苦考验。但是更大的考验又来临了:学生年龄都比较大,有的和杨晓丽的年龄差不多,并不把她这个小老师放在眼里,课堂上很顽皮,经常因为要组织纪律而中断教学……理想与现实的强烈落差,让杨晓丽的心情跌到了谷底,甚至怀疑自己当初成为教师的选择。但是,天生要强的杨晓丽,很快振作了精神,很快从周围优秀教师身上汲取到精神力量。杨晓丽主动选择一位老教师做自己的师傅。师傅是民办教师,左臂残疾,但在讲台上,他却可以用人格魅力和知识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所有的学生。他用言传身教让杨晓丽明白,爱护学生和传授知识都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杨晓丽渐渐的忘记了自己的情绪,很快的自觉地像师傅那样,把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当做头等大事。在学生中有个女孩子,是单亲家庭,妈妈早逝,爸爸在外地打工。生活上不能很好的自理,所以经常衣着不整洁,头发凌乱,上课总是一言不发,下课也不和同学来往。同学们嫌她脏,都不愿意和她玩。看着孤苦伶仃的她,杨晓丽很心疼,就带着一把梳子,常常在课间,让小女孩倚在自己的膝前给她梳头。同学们都夸小杨老师编的辫子好看。而且看到老师不嫌女孩脏,也纷纷聚拢来。杨老师趁机邀请同学们带着女孩一起玩。渐渐的,女孩开始发生变化,开始杨老师发现女孩能把脸洗得很干净了,慢慢的衣服也整洁多了,性格也开朗多了,会主动跟老师跟同学说话了。一次,杨晓丽在女孩的日记中看道:“在我心里,杨老师就是我的妈妈”。这件事让杨晓丽认识到:用爱唤醒一个孩子对生活的追求,用爱帮助一个孩子在群体中自信快乐的生活,是教师的头等大事,是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这件事也让杨晓丽非常感动:在农村有太多的孩子需要老师的爱心去浇铸他们脆弱的心田,而在付出爱的同时,也会收获更多纯真的爱。杨晓丽发现,先前那些调皮的孩子,一改对小杨老师的抵触、挑剔甚至挑衅,目光中充满了信任和热情。
杨晓丽获得孩子们的信任后,除了做好的专科教师的教学工作外时,她还利用一切能利用的资源,着手建立了生物小组、气象小组、村区合作小组等对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指导和教学,开阔农村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索能力,在活动中进行学科教学的探索。她觉得教育的天地是那样广阔,只要自己热爱和投入,收获是那样丰盈。正是这些收获,激励着年轻的杨晓丽肩负起自己的职责,激励着她在艰苦中勇敢而坚定的走下去。
致知——从“背课”到“专业”的转变
教师的意义是学生的进步与成长,而要达到这一目标要靠自己的充实与提升。当初师傅告诉杨晓丽: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杨晓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努力成为一条河,一条常流常新的河!可以说,杨晓丽的教师生涯就是不断学习的生涯。
刚刚参加工作时,没有工作经验,每一节日常课对杨晓丽来说都是一个考验。她虚心向师傅学习,向老教师请教,一天中绝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听课、“背”课上。教案都是师傅以往设计的,她再补充成详案,详细到课堂上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情,每一个提问,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动作等等,都预设得清清楚楚。每天早上,我都会在学校的实验室里,对着空桌子尝试着讲当天要讲的新课。就这样,她度过了最初的三年“背课”的教学阶段。在这样看起来似乎笨拙的过程中,杨晓丽积累了系统的学科的本体知识,磨练了扎实了的课堂教学的基本功,也初步树立了能胜任教学的自信心。随着新课改的启动,杨晓丽有了更多的培训和学习的机遇,她潜心钻研,积极学习和同行一起实践着,专业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1999年,杨晓丽调入前郭达里巴小学任教。学习压力更大了,这种压力并不是知识本身的,而是涉及教师专业能力方面的。从中学到小学,要从观念、策略到具体的方式、方法都发生变化。面对变化,杨晓丽分析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优势是自己的教学思想已经趋于成熟,不仅能考虑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而且还能思考为什么教的问题。劣势是新的教学对象、新的教学内容是自己所不了解的。意识到自身的职业角色正发生的变化,她更加加倍努力去学习。从县到市到省里,杨晓丽绝不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特别是通过网络教研参加国培学习,更是让她开阔了视野,接触到很多教育名家的思想和实践。在这一系列的学习中,杨晓丽的专业素养迅速的提升,在各类教学大赛中连续取得好成绩:2003年通过竞赛取得前郭县教学标兵的称号,2005松原市小学“新课程 新理念 新教材”评选活动中获一等奖,2007松原市小学(幼儿)教学新课程实施能力竞赛一等奖,2007吉林省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学大赛一等奖,2008年被评为省学科带头人,2009年参加市里的教学能手比赛取得教学能手称号。同时也不断得到上级业务部门的肯定:1995年被认证为县级骨干教师,2003年经过两年的培训被认证为市级骨干教师,2008年经省教育厅批准,被认证为省级骨干教师。通过广泛学习,细致研究,脚踏实地,用心实践体会,杨晓丽才获得教育教学的真知。才能够取得以上的进步和成绩,才成为一个真正具有专业教师素质的人。
转型——由“借鉴”到“研究”的跨越
斯坦豪斯说:“教育科学的理想是,每一个课堂都是实验室,每一名教师都是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所以,一名胜任的教师必须是一位积极有效的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杨晓丽从“背”课阶段,就已经开始了教学研究,在对师傅教案的补充中就进行了自己的再设计,也正是这种懵懂的出自本能的研究,才让她的教学逐渐成熟起来。杨晓丽对教学研究的深入是在课改的铺开以后。进修学校张伟校长的草根教研、省教育学院宋海英教授的行动研究都深深的影响着杨晓丽,也为她在农村环境中进修研究提供了理念上的支持和方法策略上的指导。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研究,极快地提升了她的专业素质,让她在农村的专科教师中脱颖而出。2007年,杨晓丽成长为学校的中层领导,进入教导处专职负责教科研工作。先后主持了国家课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有效网络研修的探索与实践》、省课题《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市课题《在<品德与生活>中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习惯的研究》的研究工作,并参与了市课题《优化德育途径发挥德育功能》及《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等多项县级课题的研究。其中《小学生科技素养的培养》论文被评为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吉林省中小幼现代科技教育研究》课题研究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小学低年级学生良好心理健康习惯养成的研究》获2012松原市优秀课题成果评选活动一等奖。先后总结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六法’》、《 在活动中快乐成长》、《创设环境 积极参与》、《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综合实践活动——想说爱你不容易》、《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孩子触摸天堂》、《<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养成教育》、《让思想品德课成为德育的主力军》等十几篇论文在市级以上教育刊物上公开发表。其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六法’》2004获松原市第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一等奖。由于她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先后邀请参与了《《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指导与训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东北三省教师继续教育教材)、《《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思考与实践》》(松原市教师继续教育教材)、《小学《专题教育》一年级下册》(吉林省小学生教材)教材编著工作。
杨晓丽经历了自己模仿别人的教学经验、改良别人的教学经验,到从教学期刊以及名师名家那里借鉴经验,再到自己独立研究,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和经验,并让这些思想和经验广泛接受,完成了一个“教书先生”到“研究型教师”的重大转变。
因为杨晓丽极强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2012年,上调到教师进修学校,开始了教学研究的新篇章。
望远——师者之师求索路
二十多年来,从中学教学到小学教学,杨晓丽亲身经历了对教育教学的探索在茫然中起步,在摸索中发展,在实践中前行。尽管经历了困惑和曲折,但是最终她还是走出了一条自己的探索实践之路。
杨晓丽一直苦苦追寻的品德教学梦就是使品德教学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和谐境界。她说品德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没有简单说教,没有批评责备,有的是心灵与心灵的融合。这是一种充满人性化关怀的超凡的教育智慧,让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切身体验、亲身感悟,使其心灵震憾,通过心灵互动,展示和塑造真实的自我。对于品德教师来说,这样的教育是一份等待,是一种倾听,是一份宽容,是一种尊重,是一份耐心!轻轻的一句鼓励、简单的一个爱抚、深情的一个眼神,不露痕迹的一个暗示……都会给学生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产生极大影响。成长中的心灵就是在无数次这样的刻骨铭心中成熟起来的。
自从走进教师进修学校担任教研员以来,杨晓丽更加明确自己肩上的责任,就是要让自己的教学理念走进耕作教师的心理,变成他们的教学行为,化育出更丰硕的春天的花朵。首先做好教学研究的先行者,研究本学科教学的现状和新课程教学目标之间的矛盾以及相应的对策方法,研究本学科教师的整体素质如何尽快适应课程改革需要的途径和措施;还要做好教研实践的参与者,做好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工作,把专家学者的理想变成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与教师平等地讨论、交流、反思、总结,点燃教师的激情和梦想;同时还要做教师成长的促进者,努力尝试各种教研方式,学会搭设平台,促进全县学科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学质量的提升。
2013年3月27日,当杨晓丽从省教育厅孙鹤娟副厅长手里接过
了沉甸甸的“吉林省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杨晓丽名师工作室”牌匾时,她知道自己又踏上了一条新的探索之路。面对全省品德教学专职教师很少,尤其是农村教师多是老、弱、病、残、孕的现状,她决心把研究探索的重点放在农村,从点点滴滴做起,从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性入手研究,她说,只要农村的品德日常教学有效性提高一小步,她的工作室就成立得有意义。她希望更多的教师,可以和她一起,用自己的一份真诚、一份智慧、一份耕耘、一份探索,用思想、用心灵、用汗水,来努力实现小学品德教学之梦。
回看杨晓丽二十多年的历程,平淡但不平庸,从浮躁走向稳重,从浅薄走向充实,这源于专家的引领,领导的培养,同事的支持和帮
助,还有那些日常工作中点点滴滴的感动,更主要的是她自己坚定而
执着的追求。
登高望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杨晓丽说,今后,也肯定会有迷茫、会有挫折、会有无奈,但是只要努力,就会在不断反思和摸索中,找到最好的实践之路,就会在奋斗中前进、提升!爱是一种信仰,爱是一种能力。杨晓丽愿意和无数的优秀教师们一道,用爱唤醒学生,用爱成就自己的事业,用爱带领基层老师,用爱成就春天的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