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创造是人类摆脱蒙昧、进入文明的关键性步伐。汉字是人类最早创造的文字之一,一直沿用至今。它基本上仍是象形文字,却不仅承载着五千多年的中华古代文明,还继续承载着信息化社会的现代文明。因汉字难写难认,上世纪二十年代至五六十年代,不少人包括一些著名的学者、政治家,都主张改革汉字,“走世界共同的拼音化道路”,并为此成立了“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但实践证明这条路行不通,汉字是不可替代的。当计算机技术开始运用于文字信息化处理时,很多人认为作为象形文字的汉字很难通过这一高技术难关。但事实证明,汉字信息化处理的效率比拉丁文字等拼音文字的信息化处理效率更高!在赞叹这个奇迹的同时,危机却在悄悄来临:汉字手写逐渐衰落。
文字信息化处理对各种文字的手写都造成了冲击,美国学者杰茜卡·贝内就曾把电脑称为“手写体的诅咒”。因汉字象形表意的文字结构十分特殊,电脑输入对汉字手写的冲击尤为严重。
其一,由于计算机键盘打印汉字快速、便捷,人们开始依赖电脑打字,已很少手写汉字。博客取代了日记,电子邮件取代了文书、信件的书写,打印文稿取代了手写文稿,等等。这导致全社会汉字手写水平的逐渐退化,越来越多的人把字写得歪歪扭扭、乱七八糟,不仅有失美观,还影响信息的准确传递和人们的交际。考试答卷、填写登记、医疗病历处方、姓名、地址、标记等必须手写时,往往由于汉字手写水平太低而出差错,造成很多麻烦。
其二,汉字是由笔画构成的,手写汉字对汉字的记忆起着重要作用,写得多就记得多、记得牢。在电脑应用中,汉字输入初期的五笔字型等笔画输入法,现已渐渐让位于更容易掌握、速度更快的拼音输入法。人们习惯于敲打拼音而不是笔画,对汉字的笔画就会逐渐淡忘,有些使用频率较低的汉字就更记不得了。时间久了,一旦离开电脑,写作能力明显降低,甚至无法写作。由于汉字记得少,即使用电脑写作,也会感到困难。
其三,几千年来,汉字书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汉字本质上是形象文字,结构复杂,笔画多而有序。所以,在汉字书写中,人的思维能力能得到锻炼。中华民族习惯从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思维方式,与长期书写汉字也有密切关系。书写汉字还能培养人的审美能力,汉字书法艺术的诞生和发扬光大就是明证。人们书写汉字都有自己的风格,正所谓“字如其人”。写得一手好字,是文化修养高的表现。然而,这一切都因对电脑打字的依赖而受到冲击。电脑字库中的字体都已格式化,打出来的字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再也没有“字如其人”的个人风格。汉字书法艺术也会因基础薄弱而水平下降。
这种事态,必须引起严重注意。作为中华民族的文明素养,手写汉字不该衰落。这决不是说要废止电脑打字,汉字信息化处理也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极大地提高了全社会的运营效率。但在掌握文字信息化技术的同时,不应以丢弃手写汉字这个文明素养为代价。
能不能“两全其美”?答案是肯定的。
做到两点,至关重要。一是充分认识汉字手写的重要作用和不可替代性。二是打好基础。手写汉字的基础在识字阶段,即小学和初中,尤其是小学阶段。小学六年掌握的常用汉字约2500个,这些汉字写端正了,手写基础就打下了。但现状是小学虽设有写字课,但普遍不受重视,教学水平不高。这种状况必须改变,应将端正地手写汉字作为学生的基本素质来要求。小学阶段升学压力小,有足够的课时加强汉字手写训练。同时,要提高写字教学水平,提供适用的教材、教具和学具。我们要恢复这样一种社会风尚:以写一手漂亮的汉字为荣,以写字难看为愧。这也是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扬。
(张国民)(原载《人民教育》2010年第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