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2015年,已经开始。
在职教界内,大家公认刚刚过去的2014年是激动人心、令职教人倍感振奋的一年。“职业教育”,难得地成为当年最为大家关注的“教育界热点”。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相关的《决议》、《规划》,以及其后接续而来的诸多关于人才质量提升、职教生均拨款等实质性的举措,已经触及多年来职教界一直关心的重大核心问题。
打个比方,2014年就像推开春天窗户的手,释放出职教发展的充满希望的各种信息。那么,2015年,无疑是充满期待的一年。
这一年,是期待着把《决定》、《规划》和各种向好趋势引向踏实前行的奠基一年。这一年,必须把窗户推开得更大一些,把释放的各种信息转化为实际作为的信心。
而最有资格对这样一年表达期待的,无疑是身在职教界内的人们。
所以,我们在这新一年的开始,让职教人敞开心扉,喊出心声,共同开启中国职业教育迎来的新开端。
回看来路 坚定前行
行行复行行,忽焉岁月新。在2015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刻,我们尽可以盘点收获、分享喜悦;也可以抱团取暖、共解迷思;更可以设计路径,切磋励志。但远行应不忘来路起点,前进须身心共行。
作为我国最早的职业教育团体,中华职业教育社一直以传承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为己任。早在1917年,黄炎培先生和一大批力图通过改革教育促进国家振兴的仁人志士发起成立了职教社,开展了面向平民、面向产业、面向乡村等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实践,在对传统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学习借鉴以及对职教实践认真总结的基础上形成了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奠定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基石。黄炎培职教思想包括的“手脑并用,双手万能”的理念,提出的“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理想,“打破平面的教育而为立体的教育,渐改文字的教育而为实物的教育”的方法论,“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的方针,至今仍具有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我个人将其概括为四个特点,即:“兴邦爱民的家国情怀,以人为本的伦理起点,知行合一的先驱风范,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我希望,我们职教界不妨回看一眼来路,不妨回望一眼黄炎培,这样,前行的步伐会更加坚定,现代职业教育中的“现代”也更具有坐标感。 (中华职业教育社副总干事 杨农)
构建立交桥 驶上快车道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经历着体系不完善的“断头桥之痛”: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尤其是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天花板盖顶”,千千万万职业院校的学生上升通道受阻,个人发展空间受限。
2013年麦肯思数据公司调查显示,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2013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高达41%,造成“高离职率”的重要原因是“学历层次低,不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等”。而据深圳人才市场统计,近5年深圳企业对本科毕业生的需求上升了60%。
2014年是中国教育史上值得记取的一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发布,提出要加快建设中高职衔接、高职专科与应用本科(乃至研究生)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适应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适应广大学子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决策,必将对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国家产业发展的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受教育要求产生深远影响。
蓝图绘就,立交桥架通,中国的职业教育必将驰上高速健康发展的快车道。2015年值得期待,只要我们大家多一份历史担当,多一份改革勇气,多一份教育情怀,多做一些踏实的工作,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一定能够早日建成,就一定能够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刘洪一)
核心问题: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与不断进步的经济社会需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依然面临很多困境和问题,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在已经保持了相当规模的同时,改革发展的核心问题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特别是如何实现职业教育的高目标,即培养大批高质量的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这需要不仅从职业教育内部,而且更多地将职业教育所依赖的外部基础制度作为改革选项。
从内部看,我们一方面要继续改革职业院校的教学、课程、教材和评价,不仅要保持与行业企业需求和科技进步相适应,而且要与学生特有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相适应,使职业教育的教学变成学生主动参与和享受的过程。另一方面,许多职教问题实质是由围绕着职业教育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外部制度、体制机制引然,迟迟未能很好解决,实非教育等一两个部门可为。但是并非没有突破口,在与其等待条件、等待途径,不如选择几个前提性、关键性的外部基础制度作为重大改革选项,从建立国家职业教育信息库、统一的国家职业资格框架和国家职业教育领导机制等几个基础制度上加以突破,推动产教深度融合,职业教育的外部制度环境将会极大改观,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力量将会极大地激发出来,必将能更好地确保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我国高技能人才辈出。 (北京师范大学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和震)
行业充分发挥指导作用
目前,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大有改观,特别是一批国家示范、骨干职业院校的校园、建筑、仪器设备等硬件已经接近,有的甚至超过发达国家。但是我们在办学理念、体制机制,特别是在行业指导、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方面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已成为未来职教发展必须破解的坚冰。
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行业是职业教育政行企校四方最薄弱的环节,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没有行业指导不行,行业参与和指导职业教育的能力、水平、质量、力度也是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2015年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之年,在辞旧迎新之际,我热切地希望:
一、各级政府切实简政放权,落实国务院《决定》赋予行业的职责,充分发挥行业的指导作用,为行业组织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把适宜行业承担的职责交给行业组织。
二、行业组织要努力提高自身指导和服务能力,履行好行业指导职责,发挥行业组织在政府、企业、院校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利用自身在信息与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做好服务和指导工作,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校企合作。
三、职业院校要依托行业办学,关心行业发展,主动与企业合作,全面提高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创新发展的能力,培养更多满足行业需要、受企业欢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 孙长庆)
非遗教育刻不容缓
中国职教理所当然应该在“创造伟大”的耕耘中展示其独具魅力的特色。灿若繁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祖先为中华民族创造的“精神家园”的精华所在。她是我们民族的血脉、民族的DN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守护、传承、弘扬中华精神家园,培养一代又一代非遗传人,是中国现代职教责无旁贷的神圣天职!非遗教育是抢救性的刻不容缓的教育,是独具其教育规律的自成体系承前启后的教育,是走向世界的教育。
现代职业教育是非遗传承的主渠道,现代职业学校是非遗传承的主战场。期待2015,中国现代职教更加关注非遗传承,更加注重中国非遗教育体系的探索。安徽省行知学校地处“东南邹鲁”之徽州,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主流文化的典型缩影。以文房四宝、徽州三雕、徽菜、徽剧等为代表的非遗资源十分丰富。安徽省行知学校率先尝试职业教育“联姻”非遗,开非遗教育之先河,培养了一大批非遗传承的精英骨干,也助推了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曾受到刘延东委员的高度赞赏:“非遗教育很好,徽文化要好好发扬”。徽州砖雕跻身全国职业院校百个示范创新专业,牵头成立的安徽非遗职业教育集团风生水起,《以特殊方式培养特色人才》入选教育部职业教育典型案例。
进入“后示范建设”的“知行合一”的行知职教人期待,2015中国职教加速开启非遗教育体系建设的“破冰之旅”,期待支持行知故里第一个吃螃蟹,创建中国第一所非遗教育学院,更期待“非遗教育之花”怒放在美丽中国希望的田野上。 (安徽非遗职教集团安徽省行知学校 于日锦)
建立契约,校企共赢
目前,各类汽车售后维修企业都很缺乏一线维修技工,尤其是学习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喷漆专业方向的学生,供不应求。但另外一方面,企业对于大部分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却并不满意。在与一些企业沟通中了解到,职业院校喷漆专业方向学生毕业一年后离开就职企业的达50%左右,两年后离职的达70%左右,有一部分学生离职后不再从事这个专业的工作,这对于国家投入的资源,对于学校、企业、学生本身都是一个巨大的浪费。
怎样使这种问题得到解决?
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值得参考:用人企业不仅提供实习机会、实习工资,并为学校提供教学耗材、教具等,通过这种契约关系促进了职业人才的培养水平。目前国内用人企业在校企合作关系中缺乏实质性投入,只是提供学生毕业后的实习机会,这远远不够。用人企业和学校应以“培养出高质量技能人才到企业工作”为目标,将各自能分担责任达成一致,才能实现共赢,例如:
1.企业和院校以开展定向班方式进行合作;企业到学校做介绍,让学生到企业参观,让学生了解企业,双方共同选择对这个企业有兴趣的学生进入定向班;
2.企业提供实质性的实习机会,确保学生有机会切实工作体验,企业对学生在实习中表现出的问题给予学校反馈,以促进学校提高教学水平;
3.在企业和院校达成契约关系后,就应该对定向班的学生提供一定的耗材支持,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耗材用于实训,掌握合格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学习喷漆专业方向的学生为例,每名学生平均需要至少3000元的耗材,才能练习到一个企业能够接受的水平。 (PPG亚洲区专业汽车漆及轻工业涂料副总裁 袁洁仪)
中国职教“扬帆出海”
展望2015年,职业教育是中国经济跨入新常态的重要基石,创新发展定会成为职教发展的主旋律。打造国际化品牌是我们应对经济发展新形势必须做出的回应!
过去的十年,我们借鉴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社区学院”、英国的“现代学徒制”,在“引进来”上做足了功课,收获了先进的理念和科学的路径。而打造国际化品牌必须是双向互通的,只有引进没有输出的国际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更谈不上国际化的品牌。
开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输出之路,打造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品牌,2015年我们要迈开步伐。
首先要定好“位”。从“中国职教”与“中国制造”相辅相成出发,服务中国企业和产品的“走出去”战略,培养符合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求的本土化人才,彰显我们的职教魅力。然后要选好“点”。东盟各国、非洲大地、拉美地区,借助我国对外经贸合作的传统优势和强劲势头,培育我国高职教育输出的“主战场”。
再者要掌握“法”。与率先“走出去”的企业、驻外商会、中介机构等合作,开展面向输出国本土人员的订单培养和职业培训;整合区域高职院校的资源优势,强强联手、形成合力,共同开拓海外市场;广泛建立职业教育的文化交流中心,秉承“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的理念,以文化之桥架通合作之路。
如果有一天,当外国的孩子们说,我的成长与中国的职业教育有关,那将是我们无尽的自豪。 (浙江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王振洪)
加快应用技术大学建设
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相关政策能否及时出台,并真正引导我国高校的特色化发展,是评价2015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否顺利的关键环节。
然而,在“顶层设计”落实到实际行动的过程中,并不总是一帆风顺。培养大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已经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这要求必须引导大批高校培养更多的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地方和高校对发展应用技术大学的认识,是一个逐步了解、理解、接受和深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到底算是“转型”“更名”,还是“正名”?其实并不重要,加强内涵建设,强大自己才是真谛。
2015年,是落实中央决定精神,各项配套措施陆续完善的一年。
我有几点期待:一是合理制定引导发展措施,激励高校发展成为应用技术大学。应用技术大学既不是高等专科教育的升级版,也不是本科教育的地方版,而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应用型研究为特点的高等教育学校。二是借助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破除一批阻碍性的体制机制。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不应成为阻碍高职院校发展的因素,同时也希望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能为产教深度融合提供破冰点。三是社会给予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更多的理解和信任。发展应用技术大学,仍然是一个逐步探索和深化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更多的鼓励和耐心!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孙诚)
为现代农业插上腾飞翅膀
在我国的职业教育特别是农业职业教育已到了改革深水区的关键时刻,国家做出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加大对农村地区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的决定,农业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机遇、新的希望。
农村的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关键在人,留得住、有知识、懂技能的农业职业经理人和新型职业农民尤为重要。办好农业职业教育,大力推进涉农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为农村、农业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中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对于加快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推动第一产业转型升级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职业教育也是西部地区农村学子实现求学梦、成才梦的重要途径。作为四川省唯一一所农业高职学院的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75%的生源来自农村,50%以上的学生毕业后回到农业农村一线就业创业,学院还牵头成立了四川省和成都市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拥有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中高职院校、涉农企业等成员200多家,形成了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有机衔接的现代农业中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了大批扎根农业农村的现代农业建设人才。
2015年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关键之年,我们期望国家尽快制定出台鼓励产教融合、支持农村地区和农业职业教育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和措施,支持西部地区涉农职业院校加快发展,圆更多西部地区农村学子的成才梦想,为西部地区现代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院长 刘智慧)
全社会共同开创新局面
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会前接见与会全体代表并讲话。这标志着新时期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已经完成,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开启了新的征程。
2015年,我们满怀希望。我们希望“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得到舆论的大力支持,希望有关部门出台有与之配套的政策和环境,比如薪酬平等制度。期待国家改革薪酬制度,提高蓝领工资待遇,让全社会认同蓝领的社会价值,使每个劳动者都拥有和谐美满的幸福生活。
我们希望全社会共同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希望政府发挥保基本、促公平的作用,积极转变职能,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全社会应坚决破除用人上的各种歧视,转变人才观念,给予应用技能型人才以平等的就业机会,营造民主、平等的社会氛围和良好环境。
新春将至,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我们将携手努力,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为培养人才、为促进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我们带着美好的愿望,憧憬职业教育翻开新的篇章! (北京市外事学校校长 田雅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