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岭县第四小学:邓海颖
“老师稍一疏忽就可能出大事……”这是沈主任的话,它虽不是名言警句,却使一件小事立刻浮现在我的眼前,更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
去年六年级照毕业相的那天,我的一个表侄女李月要求我和她合影,我提议让她的小妹和我的儿子一起照,因为她们俩都在我的班级——四年一班,于是我们三个匆匆照完便回班级上课了……一张照片就这样匆忙的诞生了。
时间过去了将近两个月,在参加学院组织的培训前两天,儿子拿着照片跑到屋外生气地质问我:“你当时咋不让我挨着你?”正在院子摘豆角的我看了照片一眼,李月、李佳分别站在我的两侧,她在李佳右面,中间还有一段距离。于是我没当回事地说:“谁让你站得那么远了?”一听这话,他气呼呼地说:“是你把我推走的!”我看见他气愤中带着点委屈的神情,努力回想当时的情景,根本不记得自己推过他。我便很不耐烦地跟他说:“当时为了快点照完,我把李月与李佳随手拽了过来,你不也在那吗?谁让你跳到边上去了?”想不到的是他竟然猛地一下把照片撰在手里,满脸怒气地要撕毁照片。看到这,我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生气地批评他“挑邪理”,还不轻不重地拍打了他一下,他哭着进屋了……在我看来,这是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琐事了,根本没在意,还继续地摘豆角。现在想想肯定是“谁让你跳到边上去了”那句话令他产生撕毁照片的冲动。当时,假如我能顾及他的情绪与感受,站在他的角度想想再处理这件事,也就没有后来的事情的发生。
不一会,我进屋后,发现他正要把照片往炕革底下放,便生硬地阻止了他,他怒气未消地说:“我就愿意放那!”我强硬地把他叫到身边,边掐豆角边训斥他:“刚才,你错在哪了?”他满脸怒火地看着我没说话。见到他那副神情,想到平时不顺着他就损坏东西的情景,我生气地说:“我不阻止你,是不是就把照片撕了,一不顺心就损坏东西。”这时他又气汹汹地带着哭腔说:“你对她俩好,我没挨着你,我不是你儿子。”看着他满脸怨恨与委屈……想到他平时从不往炕革底下放东西,我忽然意识到不对劲,才想到他可能隐藏了什么。我顺手拽过来他手中的照片,翻过来,上面竟清清楚楚写着:6月14日“ 恨”。
见到这几个字,尤其是那个大大的“恨”字,我的头一下就晕了,从字迹上可以确定这是早就写上的,他怎么会有这种念头?一气之下,我撕了照片。当时失去理智的我哪有心思去想:在这将近两个月时间里,这个字在孩子的心中是怎样的一种纠结……
在那一刹那,一至四年教育他与其他学生不同的艰难一下子涌上了我的心头,泪水不禁夺眶而出……
我感到很失败:既是一个母亲的失败,也是一个人师的失败。自以为对他的教育很“成功“的我找不到了任何往日的自信与坚定。是我自己教他带来的不良?还是教育方式出了问题?他的心里什么时候开始萌生了这种念头的?他幼小的心灵深处这个“恨”字,又意味着些什么?
此时,我出奇地冷静,少了以往的焦躁、愤怒……任泪水在脸上流淌,十年的心血换来的竟是这个“恨”字,茫然的我,不知今后怎样教育他了。我只能跟他的爸爸哭诉自己的委屈:如果他20岁,我一定会给一笔钱,让他尝试独立生活。我出钱给他照相,换来的却是这个“恨”字……听着我们的谈话,懂事的他哭声更大了,哭着喊到:“妈妈,你……原谅我吧!……我……以后再也不……小肚忌肠了。”没等他哭着说完,止不住泪水的我一把把他揽在怀里,相拥着一起哭着……现在想想,是当时的我忽视了孩子的内心感触,想到的只是自己的辛酸与无助,想到的只是自己的感受,觉得自己是对的,非得跟孩子分个对错……
此时此刻,我真的冷静了:冷静得没了头绪,没了理由。回想拍照时真记不起推过他,可能在他心里挨得近才代表爱得深吧!想到这一点,我才开口对他说:“儿子,拍照时你咋没说想挨着我照呀?如果说了不就可以挨着我了吗?何必站在一边去生气呀?你站在那,妈妈难道就不爱你了吗?再说妈妈忙着去上课,哪会留意谁挨着谁的小事哪?就说现在妈妈、爸爸也不会因为你有错,或者做错事而不爱你了呀?”听了这番话,他的心情似乎平静了许多。也不知道他是真的改变了认识,还是怕把他送出去锻炼?但是从他的表情上推断是他知道“错”了更贴近些。
这张照片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回想当时自己的做法欠妥当的很多……如果刚开始我就能关注孩子的意愿或站在孩子的角度处理问题,一定不会是这样的结果!即便现在我也不能准确定位对他是否造成了伤害……但是我庆幸自己的发现,如果不是这样,那又将会在孩子内心留下怎样的阴霾,留下怎样的纠结……我是真的不敢想象。
当然,我也很内疚,在母亲与教师、儿子与学生的双重角色中,有时我让儿子这个学生得到的是母亲式的惩戒,更遗憾的是处理这件事中,我没能及早地抓住积极方面去开导教育,“想挨着我”说明他爱我,也渴望得到母亲更多的关爱,是我忙得对他的关心不够?对他太严,使他没能感受到我的爱?还是我的爱表达的方式对儿子来说是错的?如果当时我能拍拍他的肩或摸摸他的头说:“儿子,你想挨着妈妈可见你太爱我了,有你这么个爱我的儿子,我多自豪呀!”或者当时我能站在他的角度去处理说:“换成我,也生气,哪有妈妈领儿子拍照又不让站在身边的?”其实,在当时我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都会让他的情绪释放出来,给他的肯定是另一种情怀。
反思自己的行为:照相时,我疏忽了他的意愿;他拿照片质问我时,我又疏忽了他内心的感受;与他交谈时,我想到的只是自己的艰难,又忽视了自己的言行是否会给他造成伤害…
正所谓教育无小事,教师要善于及时捕捉到这些所谓小事、琐事中的问题,润物细无声地把“隐患”在萌芽中化解,千万别因自己的“稍一疏忽”酿成终生大错。
总之,作为新时期的教育者,我们不要直视学生的错误,要多关注产生错误的原因。处理问题时不要抓住错误不放,要多关注学生心里与意愿,要多了解学生的想法。既不要情绪化,也不要扩大化,我们一定要改变过去那种直视错误的做法,既要学会冷静地从问题中寻找根源,抓住闪光点做好积极正面的教育引导;又要学会塑造自己的“阳光心态”去感染学生;还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问题,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做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和推动者。
如今,我已经会用“显微镜”去发现学生的优点、闪光点做积极、正面的教育引导;我也会用心呵护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健康成长,更会铭记教育无小事的警示。只有这样,才不会因我的一时疏忽让学生受伤,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全面健康、快乐地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