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学校承担了前郭县农业局阳光办组织的“阳光工程”培训任务。本次培训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旨在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就业技能。我校承担的培训任务共650人,其中农村防疫员300人,农村养殖技术员350人。这次培训由我校和前郭县畜牧局联合组织完成两个专业的培训任务。前郭县畜牧局向各乡畜牧站下达培训任务,让村级的防疫人员到前郭二职培训。农村养殖技术员的培训我们确定了前郭县六个乡,培训地点在乡所在地。两个专业的师资均由我校老师和畜牧局的专家组成。因为有畜牧局的牵头,村一级的农村防疫员又是各乡畜牧站聘请的,所以学员在听课纪律、听课状态、出席考勤等方面都做得很好。(因这些学员受聘于各乡畜牧站,是有工资的。)在培训总结上我们曾写到“由于精心组织、科学规划、师资配备合理、教学内容与方式符合学员所需,故圆满完成培训任务。”
2010年承办阳光工程的培训任务总人数600人,其中农产品加工专业450人,沼气工程及后续服务人员50人,农村合作社负责人专业100人。农产品加工专业培训班定在宝甸乡的青山村、孤店村、西罗村、二道梁子村和吉拉吐乡的锡伯屯村、吉拉吐村、扎拉吐村。沼气工程及后续服务人员的培训设在吉拉吐乡的七家子村。农村合作社管理人员的培训定设在吉拉吐乡的扎布革村和上嘎村。2010年冬天雪特别大,12月份很多村级公路被雪封住,难以通行。由于培训任务的通知来得晚,我们的培训时间又集中在12月份,所以老百姓出行十分困难。好在这几个村均位于公路沿线,交通方便,群众出行安全系数较高。在组织上,我们通过乡社会劳动保障所与村级组织负责组织学员。在2010年的培训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因为雪大,学员出行困难;二是阳光工程培训,各专业都有了课程标准,在县阳光办公室的监督下培训必须按课程标准授课,不允许更改授课内容;三是授课班级学员低于30人不允许授课,如果开班县阳光办检查验收为不合格,不承认完成培训任务;四是学员在第一天签到后,第二天不打招乎就不来了。本来六个班就能完成培训任务,后来我们又举办了第七个班才完成任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老百姓不接受老师的课吗,还是我们的培训内容、方式、方法出现了问题呢?
通过调查反思我们得出如下结论:一是我们的培训专业不符合老百姓的需求,例如农产品加工专业,在前郭县境内还没有几家像样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我们到各村培训,老百姓根本不需要这方面的知识。没农产品加工的市场就没有就业市场,没有就业市场就没有培训市场。我们的培训内容是老百姓不需要的。沼气工程及后续人员的培训,我们面对的七家子村的农民,因七家子村路边有保护地设施,在大棚内国家投资建了一批沼气池,按理说是有培训市场的。但一提到是沼气工的培训老姓转身就走了,为什么呢?我们和县阳光办的同志到老百姓的大棚调查研究发现,原来上一年修的沼气池没有一家能产气的,大部分已经报废。因为温度低沼气池混凝土开裂,已经失去产气功能,老百姓本来已经一肚子气,怎么还会听课呢?2011年,农村合作社在前郭县大部分村屯还是个新兴事物,老百姓还没尝到合作社的甜头,我们所设置的课程如《农村经济管理》、《农村会计》等老百姓都不爱听。在扎布革村的培训第一天报到50人,第三天只剩27人,没有办法第三天停课到原来的学员家做工作,才勉强凑到32人;二是我们的课程设置没有弹性,受限于专业太死板,不能把老百姓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员。三是实践课少,理论课多,学员需要的是好用的知识与技能而不是纯理论上的东西。四是我们所用教师是本校的专业课教师,老师的实践经验少,老百姓对教师没有信心。五是农民自身原因,偏远地区的农民老守田园的意识还很严重。思想守旧,主要原因是不愿离家,宁愿打麻将也不想听课。而距离城市较近的乡镇农民学习热情则很高。所以人的视野及思想对更新教育也很重要。村一级单位是农村工作的最基本单位,如果村级行政部门不能很好的调动农民学科学、爱科学的积极性,不能有效组织农民拓宽就业渠道,那么党的阳光政策有时很难落到实处。参加培训的人员大多是60后和70后,他们的文化水平很有限,这样在课程设置、材料的编写上就需要简明易懂,在授课方式和语言上要贴近农民生活,不能有过多的专业术语。
我们在总结2009年、2010年阳光工程培训经验的基础上申请了2011年的阳光工程培训任务,其中畜禽养殖技术员300人,村级动物防疫员250人,农民信息员150人,共700人。任务下来后我们做了五件事:一是根据培训标准组织人员编写实用性强的培训计划、方案;二是组织教师按方案编写教案;三是研究培训方式方法及实践实习内容;四是遴选的学员必须从事与养殖相关的人员;五是选好培训乡镇,农村动物防疫员专业在八郎镇、长山镇、新立乡、额如乡、海勃日戈镇五个乡镇举办,养殖技术员在王府镇、宝甸乡、哈拉毛都乡三个乡镇举办,农村信息员以前郭镇学员为主,集中在学校学习。
2011年的阳光工程培训工作是成功的,在组织上相当成功,也得到上级部门的认可。但作为培训单位,我们总觉得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农村动物防疫员的培训中,在培训计划外,在巴郎镇我们增加了一天瓜菜种植的培训课程;新立乡增加了一天水稻种植技术的培训课程;额如乡增加了一天花生栽培技术的课程。因这几个地方的学员在听课的过程中有这方面的要求,所以是临时决定多培训一天。老百姓听课自愿,早晚不用签到,但讲课的那天三个地方的学员却全员到场,没有缺席的。事后我们也反思为什么这一天老百姓没有缺席呢?另外在我们安排的实践课程中学员热情特别高,教师和学员交流场面热烈,效果也好。为什么会这样呢?阳光工程培训虽然有专业限制,但我们在遴选学员时还应做另外一项工作,那就是应了解老百姓到底需要什么知识,什么知识对他来说最有用,只有有用的知识才会有市场。在农村大多数老百姓能记得的事情“一是吃亏一是占便宜”。吃了亏他们不会再上当,这次占了便宜下次他还惦记着。对他们有用的就是占到了便宜,他们就会接受。另外我们选择适当的时间去培训,培训方式不应局限于教室,要把课程搬到田间地头,多培训技能性的东西。
2012年,我们在2010年申请的省级课题《职业教育培养新型农民的模式与机制研究》立项通过。在系统地总结分析2009年至2011年阳光工程培训工作的各项资料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2012年阳光工程培训方案。同时也将课题研究与阳光工程培训紧密联系起来。在这年培训过程中,我们第一次将培训地点搬到田间地头,并且将农时与培训时间作了调整。如新立乡白依哈村和常家村的水稻栽培技术培训分两次进行,一次是育苗前,一次是水稻拨节前。第一次在新立乡白依哈村培训中计划培训人数为70人,可第一次到培训现场的人数达90人;第二次培训竟然有130人。常家村计划培训人数80人,可第一次实际到场人数达107人;第二次110多人。因为第一次培训的是水稻育苗技术,时间的节点是育苗前,老百姓学到了他们不知道的和还没掌握的新技术,而且应用后很有效果,尝到了甜头。在第一交培训后,我们告诉老百姓下次培训的内容是稻瘟病的防治。第二次培训的时间节点是水稻拨节期,正是水稻稻瘟病的防治前期。因2011年稻瘟病发病率高,农民生产受到了损失,所以很多老百姓蜂拥而至。
2014年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和省农村工作会议以及2014年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着力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问题,在县农业局的强列要求下我们承担了100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任务,其中专业技能型50人,生产经营型50人。在操作过程中,通过走访我们科学地遴选了前郭县境内十四个乡镇的种粮大户作为培训对象。在种植大户的遴选过程中,我们走了多个乡镇,最让人感动的是大山乡的几位学员,通过村里介绍我们原定是5人。我们走访的第一家农户是宁永宁家,他家种植20公倾的花生,他除了自己种地以外,每年秋收后他都做收花生和打花生的生意。见到他时,宁永宁正在场地打花生,一起做活有十几人。这些人听说我们是遴选学员的,他们便停了机械,拥了上来。我们说明情况后这些人都想报名,热情高涨,由于名额有限,我们只选了五名固定资产在50万元以上的种植大户。他们的积极与热情让我们非常感动,同时让我们感受到我们的培训是有意义的,农民需要技术,他们有着对知识的渴求,有着对自身素质提高的需求,更需要专家学者为他们打气充电。在农村,越是生产发展好的地区的农民对知识的需求就越强烈。我们要做的是把培训做好,组织好,让有经验、有学识、懂技术、会给农民讲课的专家学者走近农民,走近生产。因此在师资上,除了我校有名望和有培训经验的专业课教师外,我们还聘请了吉林省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教授、栽培专家赵仁贵,吉林省农业大学真菌研究室主任、吉林省12316热线首席专家教授刘晓龙,吉林农业大学经济作物栽培教授张君作为培训教师。在实践环节,我们把长春农博园、八朗镇保护地栽培基地、吉拉吐乡保护地栽培基地作为实训实习场所。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对授课内容的要求是要适用,要前沿,要能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要能开拓学员的视野,要能指导生产。例如赵仁贵老师的水稻栽培课,将田间试验的方法纳入培训内容,让学员们认识到,原来非常高深的书本知识都能到田间试验,而且每个人都能成为农业专家。刘晓龙教授的食用菌栽培技术使学员了解了食用菌栽培是桔杆生物处理的最佳方法,并且利润可观。
在教师授课过程中也发生了很多故事,例如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讲解如何用手机、电脑进入网站查阅农业信息与资料时,有的学员说家里没有电脑,手机上网贵,老师告诉他们可以到网吧查阅。学员说没去过网吧,我们就应学员的要求专门安排了一个下午在网吧实习。老师在网吧教学员如何使用电脑。在食用菌专家刘晓龙讲课时,新立乡农科站站长段良柱(非学员)、八郎乡的张伟、达里巴乡的邓超(食用菌生产专业户)慕名而来,听了两天的课程。并且与专家探讨了菌种生产工厂化,出茹分散到百姓家的可能性。有很多学员有意愿进行食用菌的栽培生产。在花生栽培技术的课程中张教授和学员对花生连作的危险性和土地的合理利用做了深入的的探讨。最后学员们一致认为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使土地越种越薄,要合理轮作。
自2009年至现在我们一直都在做农民的培训工作,“阳光工程”也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也好,我们的培训对象都是农民。通过调查研究与实践教学我们知道农民需要什么。他们需要的东西其实非常简单,不要把知识复杂化,要经济、适用,最重要的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效果。至于模式与机制我想其实用性是暂时的,在知识与信息爆炸的年代,技术天天在更新。现在的培训只能真对现在的群体。而对于新生农民来说户联网才是他们获取知识与技能的主要平台。我们现在的所有工作都是在弥补昨天教育的不足,当我们的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再仅仅是书山题海的高手,更是“手能提篮,肩能担水”、能自主去获取所需知识与技能的高手时,也许我们就不需要研究农民培训的模式与机制了。我们的大课题应放在“三段”教育的每一段学生都应有什么样的技能标准的研究上。让他们初中毕业是“中工”、大学毕业是“大工”。别再让学生初中毕业后不识五谷、高中毕业后不识机械,别再让学生大学毕业后去找师傅。那一天不会太远吧?
案例
刘国海于2015 年1月5日至2015 年2月9日参加了前郭县第二高级职业中学举办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高级研修班。培训期间他没有落下一堂课,不满足课上所学的知识,把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请教老师,老师被他的好学与执着精神感动了,给他很多好的建议,并把实用技术图书送给了他,他如获至宝如饥似渴地学习着。通过近半年的刻苦学习,他学以致用,提高了种植技术。通过培训学习,提高了技能,开拓了思路,获得了种植水稻作物良好的经济效益。在培训中他积极参加,认真听讲,刻苦学习,深刻探讨,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做了笔记。通过培训,他不仅学习了各种作物的生物学特性、栽培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理论知识,同时在实践中掌握了作物种植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比如:品种的选择、茬口安排、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农田管理措施。从种子选购、消毒、营养土的配置、播种方法、苗期管理等要点,他总结出了作物几种常见的病虫害问题。结合作物生长生理特性和病害虫害的危害程度及发生时间,研究总结出湿度温度酸碱度的不同对病虫害控制、环境保护与病虫害防治相统一、农药选用与合理配制、地膜技术对病虫害的影响。他坚持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正是他的这种坚忍不拔的毅力和精神,使他在作物种植中获得了好效益。
他表示今后要加倍地努力学习农业科技知识,不断充实自己,把学到的知识广泛地应用到生产实际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科技知识水平,更好地为农业服务,提高产品的品质,为搞好实施农业无公害种植生产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一堂课开始的事业
(前郭县白依拉嘎乡宋洪喜养殖事迹材料)
我校自2009年开始从事阳光工程培训工作,2009年在前郭县白依拉嘎乡举办了第一期养殖技术员专业培训班。这一期学员共有54名。任课教师有本校教师乔建吾老师(主讲养殖技术)、前郭县畜牧局周育梅老师(主讲动物防疫)。在这次培训人员中有白依嘎乡的几家养殖大户,如养猪专业户朱万昌,郑晓宇等,但大部分是普通农民。宋洪喜也是这次培训的普通学员之一,当时他并没有养殖意愿。听完这次讲座后他和乔老师深入的探讨了羊的养殖技术,并且对羊的养殖产生极大的兴趣,同时也有了发展养羊事业的意向。当时我们对他的想法进行了分析,并且答应他在养殖过程中我们给予养殖技术支持。
宋洪喜系前郭县新立乡白依拉嘎乡常家村人,2008年以前一直在天津打工,2009因孩子读书问题回到本村。当时他租住在亲属的一栋房屋内,开个小商店,自己还没有房舍。搞养羊这个项目,一没资金,二没技术,三没信心。听完课后他下定决心做养羊这个事业。当时,常家村也就是白依拉嘎乡所在地,还没有一户养羊的,因为全是水田,没有放羊的牧场。经过分析和论证我们给他确定了这样的方案:一是圈养,因没有放羊的地方;二是不搞繁殖因地方小不宜繁殖;三是以育肥为主,育肥后宰杀,因为新立乡还没有一家羊肉现杀现卖商店。方案确定后,2010年春,他在亲属的帮助下,筹资4万元钱,在承租的院内建了一座能育肥约80只羊的羊舍,同时他买了一个小型二手的柴油机动车,用来收羊与卖羊。 也许一天两天的课不能给农民带来太多的技术,但是,对于一个有心想干和能干又苦于不知道想干什么的人来说是重要的。因为我们能带给他们一个信息或是启发,正是这种培训,给他们带来了灵感和想干一番事业的劲头。宋洪喜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外打拼多年,但始终没有太多的积蓄,由于孩子的原因又回到了原点。首先,应承认他是个有思想和能干的人,但只有小学文化。对于这种人在追求生活时,思想是矛盾痛苦的,因为农民做事都有一个怕字,最重要不是怕没力气而是怕赔。当有了可行性的分析而想法确定后,就一无反顾了。
2010年4月洪喜买回来了第一批26只绵羊,同时他也开始了活羊现杀的买卖。洪喜负责收羊、杀羊。他的妻子负责喂养和卖肉。学校和乔老师给予养殖技术、防疫、饲料配比的技术指导。由于两人以前做过买卖,在加上脑子灵活,讲究诚信。所以这个当地的新鲜事物当月就见了效益。不到一周的时间26只羊全变成了羊肉,去掉成本净剩2000多元。自此一发不可收拾,2011年一年进出羊圈的羊1000多只。纯收入进10万多元。2012年,到目前为止纯收入近14万元。
现在的宋洪喜在杀羊、养羊、收羊上,已经成了地地道道的专业能人,和松原市及周边县区的养殖户形成了一个与羊有关的网络。信息灵通。现在只要看到羊,他就能知道这个羊能出多少肉,体重是多少,买与卖之间和利润有多大。对羊的一般病症能够治疗。今年他自己投入近17万元买了房子并且盖了新的羊圈舍。一堂课对于一个听完了事的人说,不到一个月就会忘到脑后,而对于一个有心和有用的人来说,所能改变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与更新,更是思想的的解放与启迪。也许就因为一堂课改变了一个人或是一个家庭的命运。对农民的培训无疑是正确的,关键是如何培训,谁去培训,培训哪些内容。对于宋洪喜是我们培训中出现的个案,不具有代表性,真正能起到作用的是我们的培训能不能把技术和急需解决与推广的技术有效地提供给农民。比如说今年稻瘟病的防治。只有这样,我们的培训才能对大多数参与的被培训者起到应起的作用。我们的学校和我们这些人会对我们的工作充满热情,因为这是一项培训人的伟大事业。(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第二高级职业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