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安县大遐学校 王淑娟
摘 要:本文致力于探索创设激疑情境 激发求知欲望;创设活动情境 引发参与过程,创设问题情境 启发学生探索,创设竞争情境 诱发成功快乐。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思维训练为主线,把学生会学做为出发点,真正达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目的。
关键词:数学课堂;创设情境;激发情绪;引发兴趣;达到效果
课堂教学是一个有多变因素的流动综合体,积极的情感具有动力作用,它对教学工作的进程与质量,对学生品格和智慧的充分自主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教学中如何创设与学生心理要求变化同步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愉快地投入学习,使课堂教学轻松、活泼、高效。结合多年课堂教学,谈一下自己的粗浅体会。
一、 创设激疑情境 激发求知欲望
求知欲望的强弱,决定学生获取意识的高低,学生获取意识的高低又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先导。数学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可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因此课一开始,教者就充分利用并挖掘这些因素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教者结合图形给学生编了一个蚂蚁赛跑的故事:
两个蚂蚁同时从同一点出发,一只沿大圆的边长爬行,一只沿8字形的两个小圆的边长爬行,经过一段时间后,它们同时回到出发点,这时它们争论起来,谁都说自己比对方爬行的路程多。一只老蚂蚁听到它们的争吵,马上跑过来解释,可一听到时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它摇了摇头,表示对此题的解答无能为力。同学们,你们认为如何才能解答这个问题呢?这样学生为了给蚂蚁当裁判,急于知道计算圆的周长,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一开始就牵制学生的注意力。
二、 创设活动情境 引发参与过程
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而教材的知识是“静止”的,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是教师在创设让学生活动、探索、思考的情境,把“静”的教材内容转化为“动”的外部活动,让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尝到探求知识的乐趣,把外在的兴趣引向内在的兴趣。如教者在教三角形按角分类的知识时,是这样设计的:教师出示一些三角形,用纸挡住两个角,让学生根据露在外面的一个角,猜一猜这个三角形属于那种三角形。第一次只露出一个直角(学生回答是直角三角形,教师拿出一看果真是直角三角形),第二次只露出一个钝角(学生说是钝角三角形),当第三次露出一个锐角时,学生也随口说是“锐角三角形”,教师揭开纸让学生一看,是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接着安排学生谈论这究竟是为什么?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必须三个角都是锐角,才是锐角三角形” 的认识。
三、 创设问题情境 启发学生探索
数学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其主要途径是通过数学活动,因此要研究和重视创设数学活动的问题情境,设计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能激起探索问题的欲望。如教者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设计了如下的小实验(教师演示):在一只底面半径是30厘米的圆柱形储水桶里,把一段半径为10厘米的圆柱形钢材放入水中,当钢材从储水桶里取出时,桶里的水面下降5厘米,这段钢材有多长?这样学生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转化为数学问题,既巩固知识,开发了智力,又解决了实际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价值,领会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四、 创设竞争情境诱发成功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在反馈回授阶段,为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强化认知、形成技能、熟练技巧,发展相应的数学能力,教者改变了以往慢频率的问答方式,开展了课堂竞争活动,通过自己的动脑、动手和动口都能获得成功的机会。进而由内心的成功体验产生情感的满足,使之成为推动下一步学习的动力,促使短暂的兴趣发展为持续的求知欲。对于易答题,采取“抢答”、“举手答”等方式;对于较难题,采取男女小组接力赛,对难度较大的题采取“夺红旗”、“争当小博士”等方式,让每个学生在竞争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为以后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情境。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如能切实提高自己课堂教学中的激情引趣的艺术,把每个教学环节都设计成一幅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画面,在美的享受中,愉悦的气氛中接受新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思维训练为主线,把学生会学做为出发点,真正达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教育心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