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郭县查干花蒙古族中学 徐福柱
新版数学教材根据初中生认知发展特点和新课改的要求,提供了大量必要的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感悟知识的形成和应用。恰当地让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的改革,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环境下的进步和发展。但是,当前初中数学在实施新课改的实践中暴露出一些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困惑,这种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实践中的难点和困惑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主张既重结果更重过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标中又提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程倡导问题情境教学,新课程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那么一系列教学问题出现在我们面前,就成了近几年数学教学实践中的难点和困惑。经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来看,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难点和困惑不仅有教材内容安排方面的原因,更多由教师和学生如何适应以及如何把握等多方面的原因。
(一)怎样创设问题情境教学
新课程提倡情境性教学,注重实践和联系实际。但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理解掌握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不过有些数学知识点 很难从生活中取材,如果有些知识点硬要实际出发,就会损害学习者的科学思维能力。如分式的约分和通分,不必冥思苦想找实际背景。因此,也就引出了一些矛盾和困惑:哪些课应设立情境?如何设立情境?如何兼顾知识的传递过程,使学生轻松融入吸收相关的数学知识?等等。这些都是对教师的一种新的考验。
(二)怎样恰当处理教学中师生关系
数学新课程提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理解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理解知识的意义,这种理解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这种理论的提出,使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教学过程中应尽量让学生通过活动、观察、发现、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学习的过程。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立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新课改的实施。可是相应地也出现了一些难题:如何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如何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对于师生双方的适应和过度,以及教师的地位和社会观念都提出了挑战。
(三)怎样合理安排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是,在探究安排中,如果没有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就自主不起来;不能诱发求知者的求知欲望,也就没有了意义。而且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对相关旧知识准备有很高的要求,如果存在个体差异,个别学生基础不牢固,可能就会产生影响,使探究流于形式。由此而产生了一些问题:如何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组织不同的合作方式?如何把握独立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矛盾?哪些内容需要自主探索而不需要合作?这些对教师提出了要求。
二、有效运用新课标教学的对策
面对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如何创新教学方式,去体现新课标精神,实施新课标目标,这是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结合实践分析,我认为主要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转变教学观念,加强知识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 :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作为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为彻底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状态,全面落实新课改精神,教师应积极主动地解放思想,真正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虚心接纳学生的正确意见,建立一种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否则,师生之间将会出现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学生也就不可能进行主动思维。其次,要认识到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不是知识权威的象征,而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最后,教师要不断学习、摸索实践,不断地通过反思会比较进行提升,把新理念不断地内化为自身的思想,从而实现教学理念的转变。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境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因而将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所以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的具体情况,以问题、生活实际、历史故事等方式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教师可借助现代先进技术,生动形象地展示所教内容,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的热情。如在初中几何中有关平行线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列举生活中发现的平行线。如学生英语抄写纸中的横格线、道路上的斑马线、条形码中的条形等,学生举例,教师转入正题:“看来平行线在我们生活中处处 可见,那么平行线又有什么性质呢?”这就引导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去探讨去学习教学中的内容。 (三)掌握学生差异,实施探究学习
教师在掌握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在探索开始时,让学生经历图形抽象、性质探究等过程,在参与、观察、猜想、论证等数学活动中发展演绎推理能力,能够获得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体会方法多样性、提高对数学知识的探究欲,发展创新意识。
如在教学“菱形”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发硬纸让各小组学生剪出形状,折、剪、画、量各工序分工协作,由小组长负责记录实验过程和讨论结果。学生动手期间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以下问题:
1.菱形的四条边长有什么关系?
2.菱形的对角线有什么关系?
教师的提问内容应有有浅有深,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情况分配,各个小组各不相同。如此一来,各小组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知识结构的发现,到讨论结束后,“慢”学生又能从“快”学生那里得到启发和引导,从而学习了新知识。实行差异教学,能使每一组每一个学生的长处都能得到有效发挥,能有效挖掘学生在交流与讨论中的闪光点。
(四)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一根本转变对于全面实施课程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掌握有关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对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是至关重要的。例如一张长方形纸,长40厘米,宽30厘米,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边长为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若将其围成无盖长方体后,表面积多少?这道题学生直接回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事先拆开商品的空包装纸盒,看一看它们是是怎样裁剪和粘接出来的,理解起来就轻松很多了。而且,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实践获得的知识学生不但感到更有趣,也掌握的更牢固。
课程改革是时代的需求,作为一线教师来说任重而道远。在新课标下的教学中出现的困惑面前,教师需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积极地去挖掘教材,不断地反思和总结教学经验,不断地解决问题,才能彻底落实课程改革的精神和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