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课堂导入的教学反思
前郭县蒙古艾里中学 高艳学
导语是一节课的关键,是教学质量的保障。《等待》一文含义较深,是吴冠中先生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和观察写的成人世界的各种等待,可以说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情感世界都比较远一些,学生学习起来并不容易。如果没有好的途径,引领学生深入进去,学生学习起来也许就会停留在浅层次的文面的意思,浅尝辄止而已。设计怎样的导入环节,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体会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呢?
在新授课前,布置一个小活动:同学们,明天上课前我要给大家一个小惊喜。
教师故意晚一点到班级,到班后观察学生的举动,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我吗?”
陈梦吉问:“老师,怎么才来呀?都急死我了?”
追问他:“你急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急?在着急的过程中你都想什么了?”
陈梦吉:“我等着你告诉我那个小惊喜呀,我刚才始终在猜,您要给我们什么惊喜,我都猜了好几种啦!”
我问:“那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在这种情况下‘等待是一种什么滋味吗?’”
陈梦吉:“等待就是一种充满诱惑的希望。”
“概括的很好,其他同学都是这么想的吗?”继续引导。
“不是,老师我觉得等待就是在浪费时间。”纪海星回答说。
“为什么呢?”追问。“因为我刚才就没有等你,我始终在做题,我觉得在那傻傻的等着,不如做点实际的事情,干在那里等是最大浪费。所以我觉得等待是一种无休止的浪费。”
教师引导:“那么,好,现在同学们都试着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你刚才在等待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学生动手写,并通过朗读、交流,老师加以点评。
教师引导:“大家对“等待”的看法不一,有这么大歧义,那么我们就不再等待了,一起来学习一下吴冠中先生的《等待》,看看这位艺术大师是怎样探寻‘等待’的意义?”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故意设置一个迟到的环节,让学生等着老师上课。通过设置这样具体的情境,引发学生能身临其境的真实的感受等待的滋味。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发共鸣,一起分析等待的心理变化后,让学生再用精妙的语言概括出对“等待”的理解,用凝练的语言表达出来,更可以帮助学生对“等待”深层次清晰的的理解,更有助于对文章内容的赏析,这样一举多得的导入,成功的把“体验——分析——理解”巧妙地结合。同时更好地保证了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也使学生更有生活地体验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很多人都说“一篇文章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而一堂好课有了好的导入语也就成功了一半。所以导语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是联系师生情感,沟通的桥梁,只有巧妙地设计好导语,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也才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引导他们主动探究问题,深入思考,探微知幽,知情而入,知意而深。
但这段导入略显繁冗,如要注重课堂的有效性,可以把让学生写出对“等待”的心理变化,拿到教材分析过程中,也许会更精妙,更恰到好处的领略到大师语言的特点和文本的艺术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