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曾经说:“创造始于问题,有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我认为一节好课不仅有良好的开端,耐人寻味的结尾,更应该有丰满且有价值的过程。我在《《沁园春•雪》一课设计了这样的提问:
教师提问:在这首词上下片中,哪一片写的最好?同学相互讨论并说出理由。
师统计:喜欢上片的(12人)喜欢下片的(26人)
选喜欢上片的代表说理由:
生1:我认为上片“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句写的好。
理由:雪落地面,安静凝然;空中雪花飞舞,轻盈飘逸。有静有动,动静结合。
生2:我认为上片“望长城内外……欲与天公试比高”写得好。
理由:作者用比喻、拟人修辞和以动写静的手法,把原本静止的景物写活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眼中雄伟的自然景观。
生3:有,认为上片“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写得好。
理由:雪后初晴艳丽的景观。。
师问:现在天晴了,是吗?
生答:没有,这是诗人想像的雪后美景。
教师小结:全词上阕写景,诗人先写眼前实景,再写想象虚景,虚实结合,动静相衬,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选喜欢下片的代表说理由:
生1:喜欢词的下片。
理由: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都是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我最佩服他们。
生2:喜欢唐太宗李世民。
理由:我看最突出的是唐太宗李世民,他的贡献很大,他创造了大唐盛世。
生3:喜欢秦始皇。
理由:他实现了中国大一统,制定了度量衡,统一货币等等。
师点拨引导:诗人对这些古代著名的帝王也是完全赞赏的,是吗?
生4:不是。作者有赞赏,也有惋惜。“惜”字有可惜的意思。
生5:在惋惜古代帝王的同时,也抒发了作者有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信心。
教师小结:下片议论和抒情,对历史英雄人物缺乏“人治”表示惋惜,此处的议论为下文的抒情打下了基础,使下文的抒情显得水到渠成,作者比较含蓄,委婉,道出了后来者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抒发了诗人作为无产阶级代表,人民领袖的壮志和抱负。
本节课我本着以读为重点,师生共同鉴赏的方法,感悟诗词的意境。“诗读百遍其义才能自现”,然后在熟读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词的上下片哪一片写得好,并说出好的理由时,同学们顿时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有的同学认为上片写景好,用恰当的修辞方法和动静虚实的描写方法,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壮丽雄奇的北国雪景图。大多数同学认为下片好,他们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放在历史的舞台上褒扬,还注重站在伟人的角度高瞻远瞩,客观的进行评价。最后水到渠成引出学生的独特见解,一针见血地道出了诗词所表现的主旨。我用发散式提问方式,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牵引学生的思路不断向纵深发展。在本节课问题的探究讨论中,我设计的问题不会使学生愁眉苦脸、望而生畏,相反恰恰能驱使他们的思想无所羁绊、自由想象、相互探讨、畅所欲言。我在教学中不过分要求学生得出正确答案,只求曾经拥有。美国衡量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准是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有问题”。从学生的问答质疑中,教师可及时获得信息反馈,以便保证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通过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讨论、总结得出结论,这是激发学生的创新发散思维过程,只要不涉及原则性、知识性错误,就要给学生交流的主动权。课堂本身就是师生探究新知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场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教材、参考书给教师的不是缰绳,而是魔方,教师可以用它去演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课堂。学生在讨论这几位帝王时出现了一点小插曲,有一个同学说其实他最佩服唐太宗李世民,还大发议论其功劳显赫,渐渐远离了主题,其实这是我备课时没想到的问题。但是,既然学生有这种兴趣,就不能泼冰水,我就引导学生从“惜”“略”“稍逊”入手,一代伟人也对他们进行了高度评价,但作者批判的不是历代帝王,而是两千年的封建制度。然后再让这位同学把下片饱含感情朗读一遍,这样问题自然而然地解决了,也出色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提出问题,学生探究这一方法还需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