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郭县小城子学校 樊莉莉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以期收到良好的效果。具体地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的水平对学习效果能产生很大影响。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否则,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因此,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当成为教学中随时随地的一项任务。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然扎根于现实,并且广泛应用于现实。由现实生活抽象概括出数学知识,再把数学知识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必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展示数学丰富的美育因素,如形式美、概括美、简洁美、对称美、辩证美等,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适时的表扬、鼓励、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的评价,同样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培养起来的。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
二、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一种具有一定难度、而经过自身努力又能够解决的问题。恰当的诱发性的问题情境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处在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其可望又可及,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二是有一定的情境,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愉快学习的乐学气氛,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探求知识。例如: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时,一位教师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有一口池塘,探测队在探测时,选择了五处不同的地方,探测的结果分别是9.2米、10.5、12.9米、11.4米、9.8米,你能说出这口池塘有多深吗?有的学生认为是12.9米,有的学生认为是9.2米,有的学生认为是10.5米……学生自由争论,谁也说不服谁,谁又都意识到自己理由不足。正感困惑时,教师提出问题:如果说是12.9米,是深了还是浅的?如果说是9.2米,是深了还是浅了?怎样才能比较客观地反映这口池塘的深度呢?经过积极思考,有学生认为:“可取这五个数的平均数作为这口池塘的深度。”这一方法得到很多同学的一致赞同。通过这一问题情境,学生比较深刻地理解了“移多补少”这一求平均数的思想方法。
三、教给“尝试”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尝试与错误是学习的基本形式。”的确,学生在自己的探索学习中,不可能总能选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必然会出现思维受阻的时候。这时,就必须改弦易辙,另辟蹊径;调整思路,另行出击。此时教师应及时激发学生“试一试”的欲望,启发他们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向可能解决问题的各个方面辐射,尽量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在不断的尝试与选择中解决问题、掌握知识。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学生由于受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干扰,首先会想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也看个位。经过尝试发现这是错误的,这时教师就应引导学生调整思路,换个角度考虑问题。学生可能会从反面考虑,看最高位;也可能综合考虑,既看最高位,又看个位;还可能整体考虑,看各位数字的和或积。经过不断的尝试,摒弃错误,最终获得正确的认识。尝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教给学生这种方法,否则学生一旦思维受阻不能调整自己的思路,不能另辟蹊径,就无法继续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