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郭县第二高级中学 曲百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历十年之久,高考中考改革也相继有了较大的动作,一个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为孩子们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本文仅就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理想特长,以读书为导向,帮助孩子们营造更丰富、更广阔的精神生活,为其未来发展奠基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精神生活的自我完善是前提
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复阅读自己心爱的书就无法继续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把学生领进书籍的世界,把培养学生酷爱书籍的精神需要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来抓。学生是否爱读书往往受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的影响;学生热爱书籍的程度如何也往往取决于书籍在教师精神生活中占有的位置如何。如果教师爱读书,并且让学生感到教师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发展着,学生深信教师今天所讲的内容不是对昨天的重复,那么读书就会慢慢成为多数学生的精神需要。学高身正,以身作则,是教师育人的前提。试想,如果教师的精神生活是停滞的、贫乏的,养成了一种不爱读书的习惯,出现了可怕的不尊重精神建构的征兆,那么,这一细微的变化立即会在他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表现出来。教师不注重精神建构,学生就会不尊重教师;更可怕的是由此学生也会像教师一样开始不愿意思考。
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是教育思想的鲜活的体现者,我们只有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真正的榜样,才有权利教育我们的学生。教师精神生活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其知识、思想、兴趣及博学的程度。教材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只是他的知识视野中的起码常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科书宽广得多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中真正的能手。因此,教师要把读书作为自己的第一精神需要,既要博览群书,又能对语文课本潜心钻研,深入思考,以此影响学生的读书兴趣、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引导学生积极的心灵参与是关键
在何种情况下,知识才能触动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真正成为学生珍惜的智力财富和道德财富呢?我觉得,要让学生爱好读书,具有构建美好精神生活的兴趣特长,教师就要做一些必要的引导工作。学生掌握知识的标志,前提其对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并且把知识多次地反复思考过,知识内化于他们的心理结构中,变成了自己的思想观点。在实际教学中,我深深的体会到,只有把知识渗透到学生的情感血液里,才能使知识强化、内化并活化,从而在学生的心灵世界里焕发生机。所以,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他们反复读书,深入思考,进入到文本的字里行间去体味、涵咏,以激励他们学习读书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再别康桥》一课时,我注意让学生用心走进文字编织的康桥美景中,感受作者与母校作别时复杂的思想感情。学生借助那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软泥上的青荇等意象,感受文字本身的美,置身景物之中,体味作者别离母校的那一刻依依惜别的情怀。只有教师能在关键时刻指导学生让心灵参与到精神生活中来,学生才能真正感到精神生活的可贵。
三、优质的集体精神活动是学生思想成长的舞台
学生的精神生活不能简单的理解成为学生个人狭窄的小天地。让学生走入集体生活中,学生既在进行着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同时又在享受集体的精神财富。我们教师可以为学生建立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的集体,如在班级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组建科学探索小组、生物研究小组、文学创造小组等等,它们是精神生活的策源地。小组里洋溢着钻研、好学的精神氛围,迷漫着思想构建的气息。在小组中,学生通过讲述他们所阅读的书籍,叙述他们的心得体会,互相交流切磋,彼此影响,这样,他们既然是集体精神活动的受益者,同时,他们的行为也给集体思想增添了真正的创造性。当学生们做这些事情时,他们抱着珍视的态度,把自己的精神产品看作是依靠自己的努力而得来的财富,而同这些财富联系在一起的,就是他们产生的对于劳动、创造和未来的思考。
孩子是需要成人对其进行正确引导的。每个孩子都是潜在的天才,就看我们怎样合理、有效的对其指导。教育孩子是利国利民的大事,身为教师应该挖掘一切行之不效的方法,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优势力量,为他们的未来成长奠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