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郭县教师进修学校 张凤丽(吉林省语文学科带头人)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及学生的实际,打造高效课堂。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是: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合理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可以使数学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加强感知,激发思维,轻松接受新知识。
1.“真实性”是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
所创设的情境应该符合客观现实,不能为教学的需要而“假造”情境。数学情境、现实情境二者应不相悖。例如,在教学“乘法估算”时,创设学校召开家长会,阶梯教室坐得下来开会的家长吗?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学生能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需要数学。
2.“数学味”是情境创设的本质保证
在情境创设过程中要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创设有“数学味”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的学习情绪达到最佳境界,更好掌握所学知识。例如,在教学“统计”时,创设这样的教学情景:“六一”儿童节到了,2年1班要举行联欢会,会上要准备一些水果,选小红和小明去水果超市购买。他们看到很多水果,小红提出问题:我们应该怎样购买呢?从而引入新课——统计。
3.“发展性”是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
情境的创设,必须选择恰当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方式,使情境创设反映学生熟悉和可以理解的事物。例如,在教学“退位减法”时,创设同学们借书的情景,然后让学生根据借书的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这样设计,学生容易产生亲切感,激发学习兴趣,从而积极地投入到新知的探究中。
二、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强调:“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他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教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鼓励自主探究,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
1.注重过程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要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条件,促进学生学习顺利进行。因此,我们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例如,在教学几何图形的面积、表面积或体积的计算公式时,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图形之间的联系,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剪、拼、折,在操作中领悟公式的推导形成过程,从而获取知识,掌握学法。
2.提供参与机会,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给学生提供各种“参与”的机会,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积极思考、掌握方法。提供说话机会。在应用题教学中说一说数量关系和分析解题思路;在计算教学中说一说计算的过程和依据;在概念教学中说—说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充分暴露思维过程,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操作机会。在教学中让学生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摆一摆、折一折。在教学数的认识时,让学生拿出小棒摆一摆,用计数器拨一拨,或者利用图形动笔圈一圈、画一画,掌握数的组成和分解;在教学分数的认识时,让学生通过折一折认识分数的意义。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规律,掌握新知。提供独立思考机会。在教学中应注意精心设计提问,启发学生思维,充分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在教学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时,先让学生回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设问:你们认为圆柱体体积与什么条件有关?你们会用什么办法来推导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会利用什么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动手操作,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提供合作探究机会。合作探究有利于形成开放、平等、融洽的气氛,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就要求课堂教学问题的设置要具有启发性,问题的呈现要有利于展开实验、操作、交流等活动。合作探究坚持不搞一言堂,不搞教师奉送答案的做法,以小组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索,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为动态的探索过程。提供质疑问难机会。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可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针对教学内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由教师或让学生解答,或自己解答。这种方法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主动参与,调动其积极性,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掌握了知识,为了巩固新知,需要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练习,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数学问题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挖掘并提供创新素材设计有针对性、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要多训练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题,培养学生的思维变通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发散性。
四、拓展延伸,总结激励
引导学生根据课堂学习的内容和活动情况归纳总结,系统整理知识,激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善于思考,大胆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