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余市三井子镇第二中心小学 夏晓丽
《课程标准》中要求“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现结合前几天执教的三年级上册第四板块《我从山里回》一课,对小学现代诗歌的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导入新课时采用优美的语言、音乐等相应的方式能很快将学生带入情境,让思想走入诗中。如在教学这首诗歌时,我做如下导语: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图片吗?(喜欢)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组图片,相信你看过之后一定会喜欢的。(教师配乐播放一组山中景色图片)。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受呢?心情如何呢?(谈谈自己的想法)。这不,有一位作者也从山里回,在回来的路上他有感而发,一首朗朗上口的诗歌便脱口而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我从山里回》。(板书课题)这样很快地将同学们带入诗中,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为感悟课文做良好的铺垫。
二、指导朗读,让学生读中悟情。
所谓“三分诗,七分读 ”。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而朗读是理解诗歌意境的最佳方式之一。因此我在指导朗读时注意设计读的层次性:
初读让学生自由读,重在让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再读可以大声朗读,重在让学生读出对诗的情感的理解,读出对诗的个性感悟;师范读可以声情并茂,重在让学生感悟诗的情之美与韵之美,读出老师对作者所写诗歌的理解;指名朗读或者齐读,教师适当指导,重在让学生重新审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并将这种理解展现出来;最后带动作读或者配乐朗读将情感再进一步升华。
在读中,让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诗歌;在读中让学生渐入佳境,来表现对诗歌理解;在读中让学生互相感染、彼此激发,并产生探究诗歌情感美、意韵美的冲动,而这种冲动,是学习最好的催化剂。
三、运用语言,让学生进行仿写。
通过诵读美的文本、感受美的形象、创造美的语言,让学生习得知识、掌握方法,陶冶性情,逐步提高语文素养。依托教材,让学生仿写可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创新能力,写作能力,让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变得妙趣横生。比如:在感悟完诗歌意境时我对学生说:“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到山里走了一趟,不但感受到了山里如诗如画的美景,幸福甜蜜的生活,其实诗歌的语言也很美,你们发现了吗?你认为哪些语句很美呢?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说出山里的风儿香,山里的鸟声脆,山里的鱼儿肥等句子。于是,我趁热打铁,借机引导:“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你认为山里还有其它的美景吗?用山里的( ) 句式表达出来,也来做个小诗人,好吗?”这样,学以致用,诗歌的种子在学生的心中慢慢生根、发芽。
四、基于教材,教学生拓展阅读。
教师用教材教,但不能拘泥于教材。“得法于课内,用法于课外”。在教完一篇文章之后,教师为学生提供类似的作品读,或者找一些这个诗人的其他作品来读。引导学生用本节课学过抓住重点词句、发挥想象等方法来品读诗歌。比如本课学完后,我出示了课后积累汉乐府的一首诗歌《江南》。学生不仅感受到江南不同的美景,还感受到了诗歌的语言美,在阅读经典作品的同时感受到诗歌的巨大魅力,从而产生对诗歌的喜爱情感。当然,教师还可以以学习内容为轴心,让学生自己向课外搜寻相关诗歌作品,摘抄,背诵。教师及时收集反馈来的信息,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小学现代诗歌教学中教师只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将读与想、说与写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心到、眼到、口到、手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大大提高诗歌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