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风
原标题:综合素质评价 谁掌握话语权
去年,教育部公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细化和完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5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和要求,并将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中招生录取的依据或参考,最终建立起“初中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的普通高中录取模式。
这项改革旨在引导教育者要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用过程性评价来弥补考试评价的不足,破解录取中的唯分数论。如果该政策真能落到实处,将有助于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如果落实不到位,则可能带来一系列严峻的问题。
实际上,综合素质评价并非新生事物。10多年前,很多省份已经在中小学阶段实施综合素质评价了。比如,2004年,长沙作为试点城市,在全国率先推行了中考改革,改革的内容之一就是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重要依据,纳入中考录取依据。综合素质评价的等级跟中考文化课成绩的等级(长沙中考文化课成绩也施行A、B、C、D等级制)一样重要,两者的等级加起来就是中考最终成绩。十几年来,其他地区的中考中也有类似长沙的做法。一些试点大学在录取时,也把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录取分数的一部分。
非试点城市的高中录取时,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仅供参考,录取依据主要还是中考文化课分数。这些地区的综合素质评价存在流于形式的问题。比如,家长评定时,总想给孩子等级打高一些,觉得这样对孩子有好处。学生在自评、互评时,怎么开心就怎么评,可谓综合测评,主要看心情。而实际操作中,教师评定成了班主任评定,班主任在评定时,为难之处在于,要给一个班里五六十个孩子的思想品德、身心健康、社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区分出四个等级;不为难之处在于,因为如果你的分数达不到省级示范高中分数线,即使三年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全为A,也无济于事。因此,老师也只能模糊处理,不排除简单按照文化课成绩来给各个维度排等级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高中录取时,初中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只有跟文化课分数一样重要时,该项改革才能落到实处。如果中考录取仍以文化课成绩为主,这个评价结果只是作为参考依据,那么这项改革最终将难以落到实处。
这种把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纳入中考录取的改革无疑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也是具有前瞻性的。教育部在长沙等地试点多年后,2017年将继续在一些地市开展综合试点工作,可见教育部门对这项改革举措也是非常慎重的。
多年来,试点地区肯定积累了一整套科学、规范、成熟、公正、公开的措施。但是,笔者还是有不少疑惑:这种新的录取模式可能会给教育教学带来很多挑战。
如学生道德素质确实有不少差异,但是如何区分等级呢?可以制定一个思想品德的评分标准:热爱祖国、团结同学、乐于助人、拾金不昧等,但是如果真的落实起来的话,学生会不会为了给品德加分去刻意做好人好事?笔者甚至怀疑,学生的道德素质高低可以通过评价考核标准来真实反映吗?
有些地方给中学生指定了社会实践地点,通过刷卡等形式来真实记录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次数,以此来考核评价其社会实践能力。这种形式很新颖,很有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避免盖章式社会实践的弊端,但不排除有学生仅仅是在应付差事,去刷个卡而已,并非真心想参加社会实践,也就不能达到社会实践的目的。或者有学生想参加其他自己感兴趣的社会实践,但是这些项目不计入评价考核,在时间不充足的情况下,他可能就放弃自己感兴趣的实践活动了。
美术、音乐等计入中考成绩或综合素质评价成绩,是否会增加学生的负担?他们在赶完文化课辅导班的场子后,是否还得上艺术辅导班?这样是不是违背了减轻学生负担的初衷呢?
自制小发明、小创造也计入综合素质评价成绩的话,会引导中学生积极钻研科学技术,但也可能会带来弄虚作假的歪风邪气:现在就有一些非法机构通过微信、网络等渠道,明码标价,公开兜售中学生小发明、小创造、小专利等。设计这一项的初衷是助力国家科技发展,奠基创新中国,但是否会带来这样的问题呢?富人阶层给孩子购买多个发明创造方面的专利,寒门家庭却玩不起这个游戏?
另外,综合素质评价应该由教育主管部门负责,由教师公开、公平鉴定,不要轻易交给第三方评价机构,防止出现暗箱操作。每年小升初时,各地都会三令五申禁止考试选拔,但还是有名校的分校会偷偷摸摸组织考试。为了避免家长和孩子反复赶场的弊端,2016年暑假,南方某地统一组织了一次全市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考试,考试内容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评价结果没有分数,只分A、B、C、D四个等级,供民办初中分校录取时统一使用。但是,考试尚未结束,某辅导机构的家长群里竟然出现了考试答案,笔者不知道这个答案是不是正版,不久,该答案就被删除了。
另外,城乡学校的学生评价标准统一的话,是否会对农村孩子不利呢?如果城乡标准不统一的话,在人口流动巨大的现实中,大量农村学校的孩子要到城市上学,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是否能得到城市学校认可?
把综合素质评价纳入中考、高考录取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关乎整个社会的教育教学改革,关乎考生前途,关乎千家万户的利益,关乎为社会选拔栋梁,关乎社会公平正义,不能不慎重啊!
(作者为一线教师)
(责编:林露、熊旭)
转自:人民网 中国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