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老鼠进入迷宫的实验。
研究者:麻省理工学院两位教授。
方法:在老鼠处在迷宫中及脱离迷宫后,分别对它们进行大脑扫描,发现:连续几次进入迷宫的老鼠,大脑神经系统紊乱,而一次迷宫后,稍事休息放松,然后再进入迷宫的老鼠,其大脑神经系统清晰。
结论:在本课程中,证实了“练习时间”的重要性。其普遍意义是,强调休息放松和自省重现在学习中的重要价值。
2、 格外成功者研究。
研究者:哈佛商学院的教授John Career 。
方法:从1973年起,纵向追综MBA课程学习者20年,至90年代初研究结束时,发现:这些学生都极其成功,非常有钱,有很大的影响力,但是,在这群极其成功的哈佛MBA里,有一小部分人是格外成功的。对他们格外成功的原因进行综合分析。
结论:只有两件事会决定谁会成为格外成功的人:第一,是那部分人真的相信自己,他们认为自己能做好,他们有目的,有动力,他们认为我能做到,我会成功。第二,这部分人一直在问问题,最初是问老板,后来是问雇员,他们的搭档,孩子、父母、朋友,他们一直处于好奇的状态,有开放的心态,更想了解世界。他们是终身学习者。这就是格外成功和一般成功者之间的差别。
3、消极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学术成果比率研究。
研究者:霍普学院的David Myers教授。
研究方法:2000年,他搜集研究消极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研究成果的比率,结果发现:从1967年到2000年,这是积极心理学的形成期,有5000篇文章研究愤怒,4100篇文章研究焦虑,5000篇文章研究抑郁,而415篇文章研究快乐,2000篇文章研究幸福,生活满意度人数是2500人,前者和后者的比率是21比1。令人郁闷的比率!
结论:心理学研究领域多数人在研究消极的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不起作用的东西上。
4、哈佛大学学生心理现状研究。
研究者:《哈佛克里森》的作者。
方法:问卷调查。2004年,他用6个月时间,对哈佛大学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
结论:哈佛大学八成的学生在过去一年都经过抑郁期,不是一天里,是说持续一段时间,47%的哈佛学生,经历过无法正常学习的抑郁期,无法出门,痛苦地度日。
5、全美大学生心理现状调查研究。
研究者:《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一位作者。
方法:在全美抽样调查13500名大学生,来自不同类型的学校。
结论:(1)45%的大学生年内都经过一段无法正常学习的抑郁期。(2)94%的大学生因为他们必须要做的事情而不堪重负。
6、成功视点研究。
研究者:盖洛普组织。
方法:全球性民意调查。
结论:无论在日本,中国,美国或欧洲,大多数人认为,如果要成功,注重自己的的缺点比优点重要。
7、彼此交谈解决冲突假说
研究者:Elliot Aronson ,Muzarer警长等。
方法:1954年,研究者从社会心理方面提出,用彼此交谈的方法,即能解决双方冲突的假说,亦称接触假说。
结论:这种方法对矛盾双方并不起作用,很多时候反而让情况更糟,会使冲突进一步恶化。只让人们只是聚在一起进行商谈,接触还不够,需要的是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一个得集体实现的目标,由一个内部有冲突的小组来实现,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就能解决冲突。
8、基因重要性的研究。
研究者:心理学家Lykken 和Telltqen。
方法:与教育相比,基因对性格的影响有多大?测试同卵双胞胎,他们拥有相同的基因谱,从小被分开抚养,在完全不同的环境里长大。结果发现:这些双胞胎仍然极其相似,有时相似之处非常惊人。
结论:基因是不易改变的。
9、人的心理变化研究。
研究者: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Aobert Bandura。
方法:人们常因遇到一个特别的句子(谈到或听到它)就会改变他们的生活。同样经历创伤,有的人会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而有的人则是“创伤后成长”。
结论:人的快乐水平会上下变化,并非每一个人的幸福水平都取决于基因。
10、“剑桥—萨默维尔青年学习心理学”研究。
研究者:,由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共同进行。
方法: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他们从受危人群中选了250个孩子,实行五年干预。他们所做的是,工作人员每月两次探访受试者,帮助他们处理家庭中的冲突,以及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他们中有一半人得到了学院的辅导,只要有需要就能得到学术帮助。精神科医生随时服务。他们加入了童子军,基督教青年会,或者其他青年活动,获益良多。从这些经验可看出来,他们得到了一切,这简直是个人人梦寐以求的治疗,不仅是20世纪30年代,即使在今天也是心理学家做梦都想要的。还有250个孩子,他们什么也没有得到,也列为研究对象,就像是受到“五年干预”的孩子一样,250个对照组的孩子,40年的调查结果令人震惊,即使所有参与这种项研究的人——无论是心理健康学者,哲学家,心理学家还是精神科医生——都说这是最佳、最有效的研究方案,(这调查不只是今天、明天或五年内的事,而是研究了受试者的大半生),但当他们看到原始的样本数据、调研结果让他们震惊:少年犯罪,两组没有区别,超过三分之一有案底,超过20%犯轻罪,无案底。成人后的犯罪率,同样没区别,20%以上的犯罪率,无论是对财产或对人所犯的罪两组也无差异。身体和心理健康方面也没有区别。但是,酗酒方面两组差异显著,工作地位差异显著,成为白领的人数有差异,所以,至少还是有成果的,至少发现了几点显著的结果。而这结果与研究者的初衷相反:干预组酒鬼数量比对照组多,而工作出色却不如对照组。
结论是:干预弊大于利,社会变革应该说是不可能的。
11、幸福心理外在因素影响研究。
研究者:Davidson教授。
方法:他所做的是去访问接受终身职位审检前的教授,他们要么得到,要么得不到。他问他们:“如果你得到终身职位,你有多快乐?会快乐多久?”他们说:“喜出望外,这是我多年努力的目标,余生都会很快乐。”“如果得不到终身职位会痛苦吗?会痛苦多久?”“我会很痛苦,可能得到我们在别处获得终身职位前,一直会痛苦。”Gilbere再去访问他们,这时他们已知道终身职位审检结果,有的得到,有的没得到。他问:“你的感觉如何?”得到的说:“喜出望外,我们从没这样快乐过。”“你的快乐会持续多久?”“余生我都会快乐,我们成功了。”问没得到的:“你的感觉如何?”他们很难过,而且确信会难过很久。三个月后,他再去访问他们。六个月后再去。Gilbere和他的同事发现,几乎每一个人,不管得到的没得到的,都恢复到之前的幸福水平。如果之前他们是快乐的,六个月后也是快乐的,如果他们之前是不快乐的,不管他们是否得到终身职位,他们都是不快乐的。
结论:外在因素对人的幸福水平没有多大影响。
12、财富对幸福水平影响的研究。
研究者:伊利诺伊大学教授Ed Dlener。
方法:他自70年代开始研究。他研究他自己和其他人,包括诺奖得主,对他们的看法进行分析。
结论:超出基本生活需求之后,财富对幸福的影响微乎其微。
13、 “反语处理”研究。
研究者:Daniel Wegner教授。
方法:“在接下来的十秒钟里,不要想粉色大象。”事实如何?多数人都会想粉色大象。就是说,提起一个词时没现出相应形象,只会加强它。压抑自然的痛苦情绪也有此结果,企图压抑时,它们反而会加强。
结论:当我们压抑一种自然现象时,那种现象只会加强。
14、积极情绪之意义研究。
方法:向内科医生们提出一个与肝脏问题有关的很难的问题,那是一个病人的病症。医生们被随机分成三组,第一组是对照组,他们“必须解决这个问题”;第二组听一段有关医学文明观的说明,为什么作医生如此重要;第三组得到糖果,让他们获得愉快放松的好心情。事实上,第三组明显比另两组有更好的表现,他们考虑更多选择,得出更好的问题解决办法。
结论:积极情绪让工作更有效率,它能提高人的创造力。
15、积极情绪之意义研究。
方法: 一群小孩子组成对照组,有人教第二组小孩回想让他们大笑或微笑的经历,第二组在学习任务上比对照组表现好。因为他们被置于积极情绪,它是双赢的。
结论:积极情绪有助于人们获得成功。
16、快速迸发者测试。
研究者:加州大学滨河分校Robert Rosenthal教授。
方法:他随便走进几间学校,去到学生中间,让他们接受一次测验,然后去找他们的老师并告诉他们,“你们的学生刚接受了一个新测试,一些新的学业测试,叫做快速迸发者测试,测试能找出最有潜力的学生。这仅供参考,不能向学生透露,我们不希望学校有歧视行为。只是让你们知道,这些学生有巨大潜力。”老师们不知道的是,对学生的测试只是普通的智商测试,老师们也不知道这些所谓“快速迸发者”或潜力巨大的学生,都是从一个帽子里抓阄抓出来的,他们都是普通学生,和别的学生没有区别。但老师以为他们有巨大潜力。Robert Rosenthal离开学校,年终结束时再回来,他发现,他查看他们的英语成绩,“快速迸发”学生有明显进步,比任何学生的进步都快。他查看他们的数学成绩,因为英语不够客观,也许是老师们觉得某些学生英语更好,于是他查看他们的数学成绩,客观的成绩,这些学生也有明显进步,比其他任何学生进步都大。接下来才是决定性的成果,Robert Rosenthal又对所有学生进行了一次智商测试,他发现被标签“快速迸发”的学生智商在一年内有很大增加,而且在长期研究中保持着增加。这让人不解,智商,本来是生而有之的,它是恒定的,从出生到死亡时都不会改变,或者说他们这样认为,但它却因为老师对学生的信念而改变。
结论:信念即自我实现的预言。
17、信念的力量的又一实验。
研究者:Jamison教授。
方法:1997年,Jamison想知道调换角色后,“信念即自我实现的预言”这个结论是否仍然有效。她去到由同一名教师负责的两个班,开始上课之前,只告诉一个班,这位老师受到从前学生的极大好评,他们作为心理学家,给这名老师极高的评价。然后,他们离开两个班,学年结束时,情况如何?首先,干预组给这个老师的评价高于对照组,而且学生对课业付出更多时间,成绩比对照组好。因为他们相信,他们被欺骗地相信,这位老师的水平比实际情况高,换言之,学生看到老师身上的潜力,学生们表现好与老师无关。老师没有更好的表现,……当然,实际上是效果更好了,当他们有更高的期望时,当他们相信自己的老师时。
结论:角色调换后,“信念即自我实现的预言”仍然管用。
18、“阿施从众心理实验”或“权力服从”研究。也叫米尔格伦实验。
研究者:心理学家米尔格伦教授。
实验者在街上随便找个人,让他按照指令电击另一个人,甚至电击到另一个人尖叫恳求停止,因为实验者说“实验必须进行下去”,那个人便会继续电击。实验者经常穿着一件白大褂,就像医生或实验人员。因为他们说实验必须进行下去,因此,多数人经常都会继续电击那个人,甚至电击到另一个人哭泣,恳求放他出去也不停止。
结论:情境的力量,对权力的服从,会让多数人对群体存在盲目从众的心理。
19、津巴多的监狱实验,
研究者:津巴多。
方法:实验在斯坦福进行。他们做的是,从街上随便找来一些人。分别扮演典狱长,狱警和犯人。这项实验预计进行两周,证明进入角色的效果。一周后,他们发现,实验必须停止,因为随意找来的随机分配的典狱长们,变得非常残暴,他们侮辱犯人。进入犯人角色的人受到侮辱,就像犯人经常受到的侮辱。
结论:情境力量的强大。在特定的情境下,扮演者往往会进入真实的角色。
20、情境转换研究。
研究者:Ellen Langer。
方法:她找来75岁以上的男人,把他们送去一座别墅,那是间以1959年为主题的别墅,虽然实验在1979年进行,音乐来自1959年,他们读的杂志都是1959年前后的,日报是1959年的,所有的一切都是1959年的。就算他们要进入角色,要扮演1959年的角色,仿佛年轻了20岁。在实验前后进行各种测量,他们发现,在别墅呆了一周,结束时,心理和生理年龄都减小了,比如,他们在各项测试中变得更灵活,变得强壮,他们手掌、双腿,身体各处都变得更强壮,他们的记忆力有明显改善,他的智力水平有明显改进。她测量指骨间的距离,(人越老,骨骼间的空隙变得越小,指骨变得更紧。)一周后,他们的手指变长,他们变得更快乐,变得更加自立,更少依赖。不论是他们自己,还是家庭成员的评估都是如此。他们变得更健康,视力和听力有明显改善。在短短一周内,就是因为他们进入了强大的积极的情境,与在外面世界遭遇时,典型情况和偏见不同,仅仅通过“扮演”某个角色,他们变成那个角色,正如“犯人”,在短短一周内真的成了犯人。
结论:情境能改变人。
21、同上。
研究者:同上。
方法:她测量人们的视力,给他们一幅普通的视力表,测量他们的视力。记录结果,然后她让他们穿上飞行服,同时让他们坐进飞机模拟器,然后给他们看完全相同的视力表,相同的视力表,相同的距离,唯一不同的是他们坐在飞机模拟器里,穿着飞行服,他们坐在那里,看视力表,然后又进行了一次视力测试,40%的参与者的视力有明显改善。仅仅是在改变情境的情况下。
结论:同上。
22、消极与积极影射研究。
研究者:Bargt教授。
方法:他用与“老”有关的词影射人,比如“拐杖”、“老气横秋”、“两鬓白霜”、“老花镜”等,然后他对他们和对照组的智力和记忆力测试,结果,受试者的记忆力,他们的表现比对照组差。另外,他们观察这些人,记录他们,从实验地点,走到电梯的时间,还找来看测员,那些不了解情况的人,评估他们的走路。用“老”影射过的人,行走起来真的比其他人更弯腰驼背,走向电梯的速度明显慢。虽然不知道自己被与“老”相关的字影射过,但他们走向电梯的速度比没有受到影响的人慢,完全是潜意识的。然后他们用与“成就”相关的词,影射人们,受到影射的人,测试结果比对照组好。他人记忆力,面对困难时的持久力更好。
结论:不同的影射对人有不同的影响,而且非常明显。我们倡导积极影射。
23、利用角色扮演进行影射的研究。
研究者:两位荷兰研究人员Duksterhuis和Knippensberg。
方法:他们找了一批人,请他们为下一次实验进行描述,不是本次实验,让他们为下一次实验描述三种原型的典型日常人物及其性格:足球流氓、秘书、及教授。描述这三种原型。他们被告知,这是为下次实验做准备,需要这三种原型的描述,但他们不知道的是,通过原型进行描述,自己也被影射了。他们分别被影射为足球流氓、秘书和教授。然后他们接受了智力测试,及记忆力测试。结果描述足球流氓日常行为的人,表现得最糟,无论是智力还是记忆力。然后是描述秘书的人,表现最好的是描述教授的人。而他们之前并没有更努力学习,什么也没有改变,除了发生了影射。环境中有东西植入了他们的思想。
结论:影射能改变人。
24、安慰剂实验。
实验者:哈佛医学院的Herbert Benson教授。
方法:1、他找来一些处于妊娠期的胃部不适的妇女,她们都有呕吐恶心的症状,这是正常的,尤其是在怀孕期的三个月。他告诉她们,这里有一种新药,能缓解你们胃部不适。她们服了他给的药,胃部真的好了。其实他给的是安慰剂,普通的糖丸。
2、服用吐根。《永恒的治疗》一书说:“引人注目的是,病人的恶心感与呕吐反应完全终止了。且胃内水球测量,胃胀现象也消失了,恢复正常,因为她们相信她们服用的是止吐药,竟然逆转了催吐药的作用(吐根)”这些胃部不适的孕妇,却抵御了本该让她们更难受的催吐药物,单凭信仰就治好了病痛。
结论:精神力量是非常强大的。(注意:实验结论不能普遍使用。)
25、植物过敏者实验。
研究者:Benson。
方法:这项实验是在日本进行。实验对象是某种植物过敏者。他们被蒙着眼睛带进实验室,研究人员有过敏植物碰触他们一只手臂,然后用另一种植物碰触另一只手臂,但没有告诉他们哪边是过敏植物,会发出疹子,出现过敏反应,但实验还有另一个条件,他们被告知会过敏的植物碰触了他们的左手,不会导致过敏的植物碰触了他们的右手,但是Benson将两者对调了。结果是他们的左手出现过敏反应,而右手却没有。
结论:精神对构建我们生活非常重要。
26、悲观主义者和乐观主义者区别的研究。
研究者: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
方法:跟踪调查研究。
结论:悲观主义者无论在短期或长期目标上都很现实,但乐观主义者与之相反,在他们的短期目标设定上并不现实,但他们的长期目标却很现实。
27、积极理解事物的作用研究。
研究者:Karen Reivich教授。
方法:她在《适应力因素》一书中讲:她作了一个为期两个星期的项目。在这两周里,她教孩子们如何乐观地诠释事物,结果,被她教导的孩子们,变得更快乐,患上忧郁的可能性减少了八倍,此后两年都对忧郁的经历免疫。只是简单地学习一种不同的理解方式,我没有失败5000次,我成功地发现了什么是不可行的,所以,我这次没做好,我下次,下下次会做得更好。
结论:学会积极理解事物的人,他们会更乐观,心理或身体的免疫力更强,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28、在行动中提高自信研究。
研究者:Albert Bendursa教授。
方法:Bendura所做的大部分工作是反对。反对的是被称为“感觉良好运动”的活动,所谓的告诉小孩有多好,他们有多棒,每天早上站在镜子前对自己说“你好精神”十遍,你将会成功。你的自尊会提升,你会变得很好。这不管用,实际上经常往往会造成伤害,会伤害到自尊,伤害学生的积极性。经常被夸奖说“你们真棒!”这不够,这只是部分激励,但不是全部。我们需要的是行动而不是空谈。我们对任何事都要付出努力,我们想变得更自信,就需要去应付,我们要把自己置于风险之上,因为努力和面对必然能获得成功,至少比以前不行动,不去面对时更成功。即便是一点点成功的贡献,也有助于提高自我效能,也有助于增加自信,而自信激励我们更努力。
结论:行动是提高自信、自尊的最好途径。
29、模拟创造现实研究。(想像的力量)
研究者:心理学家Steven Kosslyn教授。
方法:由两个原理证明了这个研究的成功。一是我的大脑无法区别真实的事物和想像的事物。比如说,我现在看着我的手,我大脑中的某些神经元被激活,我的视觉皮质,后部,实际上记住了这只手的形状。然后我闭上眼睛想像我在看这只手,即使它不在那,相同的神经元也会会激活,就像那只手还在那一样。二是大脑的一致性和相合性原理。当我想像成功时,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正为大脑做一个模拟,我可以说是在欺骗大脑认为这是真的事情。我的大脑不知道两者的区别,潜意识无法区分真实的事物和假想的事物。如果我在脑海中反复想像着成功,因为大脑不喜欢不一致性,所以,如果我想像着成功并坚持不懈,不止设想一二次,而是一次又一次,因此大脑它会让外部现实和内心物想像一致,这样便努力促进我们的行动向目标靠拢。
结论:合理的想像多次反复能够推进成功。
30、想像过程的重要性研究。
研究者: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Shelley Taylor教授。
方法:把学生随机分成两组,一个组学生想象在考试中得到A,一遍一遍地这样想象;第二组想象他们得到A,但也想像他们在图书馆坚持努力,为考试做准备,然后得到A。第二组想像了过程和结果,他们更加努力,所以,考试成绩比第一组好。
结论:不仅要想像结果,同时也要想像过程。
31、认知疗法研究。
研究者: Martin Seligman(马丁·塞利格曼)是认知疗法的创始人之一,他和Beok一起研究。Beok是这技巧的正式创始人。
方法:它的基本前提是思想驱动情感。比如外部发生一件事,我感知那件事,之后的行动是对那事进行评估,也就是对那事进行思考,思考后就唤起了情感。比如,有只狮子向我奔来,我的评估:它要吃掉我,引发的情感是恐惧,然后自然就导致行动,逃跑或勇敢地和狮子搏斗。事件,评估,思考,情感,然后导致行动。
结论:如果我们想改变情感,无论是忧郁或焦虑,我们要干预的是评估和想法层面。如果能改变这个,我们情感也随之改变。
32、积极者消极者的区别研究。
研究者:波莫纳大学的Suzannt Thompson教授。
方法:她去采访那些在加州大火中失去家园的农民,那是一场很大的山火,很多人失去家园。她把积极者和消极者区分开来,积极者并没有说“我很高兴火灾发生了,”而是说“这场大火也有好的一面,我们可以重新开始,火灾给了我一个新起点。现在我更喜欢我的家,我的家人都安全无事,我很欣慰,这是好事。”所以积极者看到的是好的一面。随后她跟进这些受访者,那些与消极者区分开来的积极者,长远说来,他们感到更幸福,他们有更多积极情绪,焦虑的情绪更少,身体也少患病,所以对身心都有好处。
结论:正确诠释事物的积极者,他们更健康,更幸福。
33、积极心态对人的影响研究。
研究者:Glenn Affleekra 教授。
方法:他找一些人有过心脏病发的人,采访他们。有些人把病发看成大灾难,世界末日,另外一些人当然不会为病发感到高兴,但他们会说,“这是一个警钟,”“心脏病发也有好的一面,因为这告诉我要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或者病发让他们对自己的价值观有所改观。后来发现,看到积极的一面的人,把心脏病发视为一个警钟的人,再次发病的几率也更低,因为他们已改变了原来的生活方式。
结论:积极心态让人身体健康。
34、积极心态对人的影响研究。
研究者:UCLA大学的Julienne Bower教授。
方法:他研究过一些艾滋病患者,找出其中的积极者,不是说“太好了,我有艾滋病”的人,而是说“因为患了艾滋病,现在我更懂得感激一些人。”“因为患了艾滋病,我更关心那些真正重要的事。”“为了这种个病,我和一些人更亲近了。”四到九年后,她跟踪这个研究,她发现积极者的存活几率更高,活下来的可能性更高。
结论:具有积极心态的艾滋病患者,存活率更高。
35、积极心态对人的影响研究。
研究者:Laura King和Minor教授。他们找来一些生活中受过创伤的人,让他们写下这些创伤,写下从创伤中“看到”的好处。那些写下从创伤中看到好处的人,身体和心理都更健康,更幸福。同时他拉也研究一些癌症患者。改变他们的观念,改变她们的关注点。让那些参加研究的女性写下她们的病情,让她们写“患上癌症带来好事”。写出这些的女人,看医生的次数更少,战胜癌症的几率更高。这些女人没有说,“患上癌症最好了,”而是说,“但愿我没有癌症。但我确实患上了,关键是我们怎么处理,怎么看待这个病。”然后她跟自己说,“我们和家人更亲近了,我们现在更感激生活了。我可以享受一下花香了。”“现在我家人更其乐融融。”“现在我知道谁是真正的朋友了。”她们从坏事中找出好事,而不是把坏事看成好事,她们会尽力从坏事中看到好的一面,这种心态甚至会影响到她们的寿命水平。
结论:积极心态使人的生活更幸福,寿命更长。
36、乐观与寿命之关系研究。
方法:在Mayo诊所那839位住院病人中,研究人员用他们作研究对象,他们区分出消极者和积极者,两年后,那些乐观的积极者存活率高出19%。
结论:乐观的人寿命更长。
37、著名的修女实验。
方法:1932年,178位修女完成受训,她们的年龄大约22岁。这些即将开始传教的修女,受到方方面面的测试,其中一个就是她们要写自己的短小传记。这些资料被当时的心理学家收集起来了,几十年后,一些心理学家打开这些资料,对它进行研究,想弄明白,有几个修女活到今天,活了多久?他们想找长寿的预测因素,所以他们看她们的传记写得多深奥,也就是说考察她们的智力水平,跟长寿一点关系都没有。看看居住环境的污染程度,会不会影响她们的寿命,没联系。住加州的和住波士顿的没分别。他们研究她们的虔诚程度,信仰程度,对长寿也没什么影响。只有一样东西跟她们的寿命有联系,那就是积极情绪。
研究人员所做的是,63年后,即修女们85岁时,看她们写的传记,他们不认识这些女人,所以这个完全匿名的研究,双重匿名的研究。他们把传记分成四类:最积极的,最不积极的,中间还有两类。然后他们比较,最积极的那类和最不积极的那类,再看她们的存活率。他们得出如下结果:最积极的那类有90%还活着,而最不积极的那类只有40%活着。两个数据相差很大。这不说明消极者就不会活到120岁,也不说明积极者就不会30岁死于心脏病,但平均来说,在这个长寿研究中,最能解释两组相差如此大的数据的因素,就是积极情绪。总体的积极性。再过九年,她们94岁的时候,最积极类中有54%还活着,而最不积极的那类只有16%活着。差别很显著。
结论:积极者寿命更长。
38、感激生活的研究。
研究者:斯坦福大学精神学家Lvvin Yalom教授。
方法:研究患不治之症的病人。他找来那些只剩下三个月、六个月、最后一年的人,研究这些人。他同样也发现一些人,也有这样的感受,“我这辈子第一次觉得自己活着。”为什么,“因为我这辈子第一次懂得呼吸的价值。”“这么多年来,我第一次感激我丈夫,我妻子,我孩子,我朋友,感激花草,聊天。我这辈子第一次懂得感激这些东西”,而以前他们根本不关注这些东西。他们关注别的东西,关注困难,关注苦况,大部分都关注消极的东西。
结论:要时刻关注我们内心和身边美好的东西,不要对它们习以为常,否则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不存在。
39、感激的作用研究。
研究者:Michael McCallough。
方法:他们随机挑出一群人,把他们分成四组。第一组每晚睡前都要写下至少五次他们感激的事,大事小事都行;第二组写下至少五件生活中遇到的与别人争吵,坏事。第三组写下至少五处你比别人优秀的地方,第四组是对照组,他们可以随便,写下一天中遇到的任何事,测量标准是,看他们的乐观、幸福程度,身体健康程度,他们对别人有多慷慨和仁慈,最后还有他们达成目标的可能性。他们为自己设计的目标,也就是说,他们有多成功。结果,最差的那组是写与人争吵的那组。生活中发生的五件坏事。结果最好的最快乐的那组,最乐观,最有可能达成目标,对别人最大方,最仁慈,最健康的那组,就是每晚睡前写下他们感激的至少五件事的那组。对身体和心理都有好处。
结论:学会感激使人们更健康,更快乐,更成功。
40、分析和重现之区别研究。
研究者:Sonea Lyubomirsky。
方法:她邀请参与者谈论分享生活中最糟的经历和最好的经历。她把他们分成四个组,第一组写出来,写出三个方面,一是影响,也就是情感;二是行为,即当时你做什么;三是认知,即当时的想法。连续三天,每天一次,每次15分钟。只是写出最好的经历或最糟的经历来。第二组对着录音机说,讲述最好的经历,另外一些人讲述最糟的经历。第三组只是去想,连续三天,每天深思15分钟。她观察他们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状况,他们认为自己有多健康,他们有多少种病症。她还观察他们的情绪,他们有多快乐。观察期是实验前和实验后四周。还有第四组,是个对照组。
她的发现如下:一共有四组,每组做两项研究,通过书写、谈论或沉思,研究最糟的经历和最好的经历。结果是,书写最糟经历的人事实上感觉更好了,身体上也更健康。这是经过四周后与对照组相比的结果。对着录音机说的那组,谈论他们的感受,他们的经历,谈论当时的想法和现在的想法。在谈论后,感觉更好了。那些想的人,沉思的人,不去谈论,不去书写,他们的感觉更糟了:一个月后,身体状况也更糟。
研究二,他们书写最快乐的经历,我们看到相反的趋势,换言之,那些连续三天书写他们的经历,如何经历以及汲取教训的人,每次15分钟,一个月后,身体和心理都感觉更糟,那些谈论这三样的人,即影响、行为和认知。一个月后,同样感觉更好但身体状况更差。而那些只是沉思积极经历的人,一个月后,感觉更好而且身体也更健康。
四周后的结果。然后她进行第三项研究去了解其中的机制。这是很惊人的结果,出乎她的意料。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当我们书写或谈论消极经历时,我们会感觉更好,更健康,增强我们的免疫体系;但当我们思考和沉思消极经历时,思考积极情感时却产生相反的结果。
结论:分析和重现之间是有区别的。消极情绪适宜分析和交流,而积极情绪适宜重现。
41、PTSD,创伤后遗症研究。
方法:从越南回国的很多美国人,30%越战老兵都患有严重的创伤后遗症,那影响了他们整整一生。但经历过大屠杀的人,同样有可怕的经历,但和越战老兵比起来,他们中患有PTSD的人要少得多。为什么会是这样?以色列有50%老年人都是大屠杀的幸存者,没看到有很多严重创伤后遗症患者,但30%的越战老兵却有,二次伊战老兵有多少人患上PTSD,数字一定也很惊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因为越战是受反对的战争,很多老兵回到家,不会公开谈论它,他们把经历藏在心里,他们回忆最可怕的经历,在脑海中反复播放,结果情况越来越糟,相反,同样的可怕的大屠杀的幸存者,他们回到自己的村子,回到自己的国家,他们谈论他们的经历,多数人会和朋友谈论自己的经历,和家人不停地谈论。这帮助他们继续生活下去。
结论:痛苦的经历不和人交流、分析,会患上PTSD(创伤后遗症)。
42、关于难于改变的研究。
研究者:Langer和TnomPson。
方法:这个实验是这样的:他们找来一些学生或参与实验的人,然后问这些人,他们想不想要摆脱自己的性格的某一方面,比如说古板,或者容易轻信别人,或是冷酷,是不是真的想要改变自己?如果改变对于你来说真的很重要,那你最终变得不那么古板,不那么容易轻信别人,不那么冷酷,这就是他们最初问的两个问题。一是想不想改变,二是能不能改变。
然后实验进入第二个阶段,即让这些人去评估下列正面性格,比如,“言行一致”、“值得依赖”、“严肃认真”对你来说是不是很重要?结果,所有给这些正面性格打高分的人,反而比较不容易去改变自己的负面性格。就是说,我不喜欢自己那么古板,但是,与此同时,“言行一致”在我看来是非常重要的品格,我反而不容易去改变自己的古板。因为在我的意识里,它们是互相关联的。对,我不想要古板下去了,同时,我潜意识里有个小人去在说,我想要言行一致,那就别摆脱古板。
结论:只有厘清两个相近概念的联系和区别,才能更好地实现改变。
43、行为能够改变态度的研究。
研究者:科学家E·Schein。
方法:这个研究的对象是,朝鲜战争间的美国战俘。E·Schein发现,关押战俘的人最终改变了美国战俘对于共产主义,对于中国人的态度。这些关押他们的人很简单地要求他们把共产主义的优越性写下来。要求他们只写优越性,写给他的狱友看,写信回家,告诉家人他被如何优待,当然确保他们只能写好话,所以他们并没有要求战俘们撒谎,虽然战俘确实时常写些谎话。他们要求战俘写优越性,长此以往,态度发生了转变,他们对关押者戒备少了,好感多了。因为他们的态度变了,变得更积极正面了。
结论:行为可以改变人的态度。
44、弄假成真研究。
研究者:David Mmyers。
方法:他在研究中发现,很多时候即便我们是假装快乐,假装很有自尊,假装高兴,我们的情绪也会因此改变。
结论:行为影响态度。(脸部回馈假说或叫身体回馈假说。)
45、不断伪造方能成真研究。
研究者:Haemmerlie以及第二作者Montgomery。
方法:他们招募了一些内向的、性取向正常的直男来进行实验。研究是按如下方式进行的:这些人被告知研究就是做一些特定的测试。他们被邀请到William James大楼,然后被告知:“很不幸,我们进度落后了,所以你得稍等。”“必须在研究开始之前稍作等待,同时,等候室在这里,有很多人也在等候做相同的测试。等到了的时候我们会来叫你的。可能得等一会儿,抱歉,我们会付给你额外等待时间的酬劳的。”于是他就在等候室里等候。还有一个人和他一起等,一位女性。他并不知道她其实是共谋者。是研究的一部分。他以为她和他一样在等候,也在等候进行测试。于是他和一个女人一起坐了12分钟,那个女人的任务是与这个内向直男发起对话,并对他所说的东西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兴奋感,于是他们互相倾听,互相提问。他们在12分钟里谈笑风生,然后,那女人进去做他们以为的测试,另一个女人再进来,又是12分钟,她和这个内向直男坐在一起,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对他说的话发笑,向他提问,诸如此类,聊12分钟,她进去做“测试”后,下一个女人又进来。以此类推,一共六次,六个女人坐在这些内向直男身边,对他们所说的话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开启对话,一共72分钟,然后再进行所谓的真正的实验。然后第二天,他们又被邀请参加同样的实验,再把完全一样的流程再走一遍,72分钟里,他们和六个女人分别坐在一起,她们对他们的谈话内容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个实验要研究的就是,这种行为对于他们的内向会有什么效果?而答案是效果非常大。接下来的半年里,跟踪调查发现,这些男人突然变得不那么紧张了,总体来说,尤其是在女人旁边,他们没有那么害羞了。这些男人,很多是人生第一次,开始发展感情,开始约会,在144分钟的干预之后,发生了天翻天覆地的变化。
结论:成功是最好的催化剂,当人们看到自己的成功时,他们会做得更好,即使这成功是假的。
46、关于自律的局限性研究。
研究者:二十世纪以及二十一世纪初最卓越的社会心理学家之一,Roy Baumeister。
方法:他逐个把一组人带进来,于是那个人来进行试验。然后告诉他们:“你得在这个房间等候,等待实验开始。”于是那个人坐下来,在他旁边有张桌子,桌上放了一个碗,碗里装着刚烤好的巧克力脆饼,新鲜出炉,芳香萦绕在空气里,他坐在那,正挨着装巧克力脆饼的碗。试验者然后说:“我要在约十分钟后回来叫你去参加试验。”他们走出去,出去之前对受试者说:“顺便说一下,这些巧克力脆饼是为下一个实验所准备的,所以如果你不介意的话,最好不要动它。”于是,他就坐在那,非常渴望,但就是不能碰它,十分钟后,试验者确实回来了,带你去参加实验。这个实验非常难,你要进行非常难的测试,大多数人都无法通过这个测试,并且这需要大量的坚持和努力,但是大多数人即使拥有坚持和努力也没法通过,所以评估结果时,研究者感兴趣的是,在放弃测试前,你坚持了多久。这才是对结果的评估,才是因变量。第二组随机挑选的人,进入同样的房间,坐在同一把椅子上,旁边桌上放着相同的碗,但是里面装的不是巧克力脆饼,而是甜菜根,刚烤好,新鲜出炉,他们坐在那,然后,试验者正要走出去,说:“还有一件事,如果你不介意的话,别碰那些甜菜根,这是为下一个试验准备的。”好,你坐在那儿,坐了十分钟,十分钟后,试验者进来了,带你去参加真正的试验。测试跟之前那个一模一样,完全一样的谜题。然后再次看看,放弃测试前你能坚持多久。你们自己想一下,哪一组能坚持得久一些?巧克力脆饼组,还是甜菜根组?有一组显著地坚持得更久,而不是细微的差别,那就是甜菜根组。
结论:人的自律性是有限的。
47、基因的作用以及成长环境的作用的研究。
方法:一对双胞胎与父亲在同一个家庭中长大,他们的父亲经常酗酒、吸毒,对儿女及其妻子非常暴力。两个孩子渡过非常可怕的童年,最悲惨的童年。然后他们离开家,从这个家庭中逃出去。到三十岁后,实验的心理学家拜访了他们。心理学家看到,第一个孩子结婚了,虐待家人,经常酗酒,吸毒。清醒时心理学家问他:“怎么了,你在干什么,发生了什么事?”那个孩子知道这个心理学家在做关于基因的作用以及成长环境的作用的研究。他说:“你认识我父亲,你知道我经历了怎样的童年,你还想让我怎么样呢?”那个知道成长环境的作用的心理学家耸了耸肩。然后他去找了双胞胎的另一个。他走进他的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如此和谐,如此宁静,如此充满爱,充盈在他和她以及孩子们之间。他事业有成,家庭美满。心理学家后来过了段时间又去找他,因为这可能只是个巧合,也许他是装出来的。但不是,这是真的。心理学家问他,“为什么?”这个孩子也知道心理学家的研究内容,他说:“什么为什么?你知道我父亲的,你知道我是怎么长大的,你知道他对我们做了什么,你还想让我变成怎么样呢?你知道他对我们的伤害有多深,你还想让我变成他那样吗?”
结论:同样的基因,同卵双胞胎,同样的经历,迥然相异的诠释,一个延续了他儿时的地狱,另一个创造了天堂,都是因为诠释的不同。认知重建的作用。
48、诠释影响情绪的研究。
研究者:Ross及他的同事。
方法:他们邀请大学生说出他们最慷慨,最善心的朋友,以及他们最好胜、最凶狠的朋友,并告知是谁。然后他们联系这些人作为实验的一部分。他们想知道的是,在一个可以选择合作,也可以选择竞争的游戏中,他们的行为是怎样的。所做的干预是将这些学生随机地分为两组。在这两组中,有被认为很好胜的人,也有被认为慷慨大方的人。在另一组中,也是一样,一半人慷慨大方,另一半人好胜凶狠,至少他们的朋友是这样觉得的。第一组要玩一个游戏,这个游戏叫做“社区游戏”,第二组也玩一模一样的游戏,游戏中你可以合作,也可以竞争,但不叫“社区游戏”而是叫“华尔街游戏”。他们想看看有多少人会合作,多少人会竞争,他们想看看是什么决定了这选择。不论这些学生,受试者是被认为合作性或竞争性的,都和结果没关系。毫无关系。他们的选择竞争还是合作,真正决定这一切的是,他们玩的是“社区游戏”还是“华尔街游戏”。如果他们玩的是“社区游戏”,他们更倾向于合作;如果他们玩的是“华尔街游戏”,他们会更倾向于凶狠而具竞争性。不管原来是慷慨善良的,还是好胜凶狠的。换句话说,如果表述一个境况,“社区”或“华尔街”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结论:游戏是一样的,由于诠释的不同,使受试者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情绪或行为。
49、观念影响行为研究。
研究者:Ali Crum和Ellon Langer教授。
方法:Ali到酒店去,和酒店的两组清洁工一起工作。她跟两组人都说了锻炼的重要性。她说:“这是你们酒店搞的,只是为了让你们知道锻炼有多重要。”然后,她测试了她们的各项生理指标,包括身体脂肪,血液标本,她们血液中有多少脂肪,体重;还有心理指标,沮丧,焦虑,等等。而她所做的是,对于其中一组,她测定后就不管她们了,而另一组,她对她们说,你们所做的工作实际上就是种锻炼。她计算了收床单所用的卡路里,抖床单,然后铺在床上,用吸尘器清洁要消耗多少卡路里,她估算了这所有的工作,然后给她们看了每天锻炼所消耗的卡路里的数据,然后她说:“你们做的其实正是健身。”这是实际的干预。然后她两个月后再回去,再进行同样的测试,她发现,有些结果是出乎意料的。实验者的人血压,血脂显著下降,体重显著下降。她们的自尊心上升,沮丧水平下降,焦虑水平下降,精力水平上升。而对照组没有变。此时她问实验组:“你们做了什么不同的事吗?”或者“你们比以前做了更多的锻炼吗?”与对照组不存在区别,唯一的区别在于观念,她们工作得更努力了,可能只是心理作用,我们不得而知。但事实是,由于她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经历,重建认知,从“我每天必须清扫三十个房间,”到“这是种锻炼,这对我有好处”。这就是区别之所在。既是生理上的,也是心理上的。
结论:观念影响行为改变,正确的观念会带来更好的结果。
50、写日记的作用研究。
研究者:德州大学的Jamie Pennebaker教授。
方法:他是这么做的:他选了一些参与者,并让他们做以下的事情:连续四天,每天都用15分钟的时间,就15分钟,来写下最难忘的经历。他们知道其实没人会看的,就算被人看到,这些日记也是匿名的,绝对保密,所以完全可以看成是他们的私人日记。以下就是他们得到的指示:“连续写一下你一生中最难过或最痛苦的经历,不必在意语法,拼写或句子结构,在日记中,我希望你能谈谈你对这经历的最深刻的想法和感受,写什么都行,但不管你选什么,都必须是对你有着深刻影响的,最好是一些你从来没跟人讲过的事。其实挺难的,因为敞开了心扉,去触碰那些你内心深处的感情和思想,换句话说,就是写下你的经历和以前的感想,以及现在对它的看法如何。最后,你可以每次都写不同的痛苦经历,也可以整个研究过程都写同个经历,每次你可以选择任何想写的痛苦经历。”这其中包含了情感、行为、认知三个要素。
结果他发现,干预组实验的成员,经过四天,写下他们最痛苦,最难过的经历后,焦虑水平竟呈上升趋势。他正考虑终止研究,但四天后,从第五天开始,尤其是第六天,第七天之后,奇怪的事发生了,他们的焦虑水平下降了,达到了原来的水平,还持续下降,最重要的是,在原来的水平之下保持稳定。他密切留意着这些参加者,一段很长时间,长达一年,四次,15分钟,足足一小时,时间很短,效果是持续的。
结论:写日记对人生的改变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是心理的,还有身体方面的改变。
51、写日记的作用研究之二。
研究者:Pennebaker的学生Laura King。
方法:她用相反的方法来做这样的研究。她说:“我来研究一下,看人们写下最快乐经历时会有怎样的结果。”以下就是做法:三次,15分钟,连续三天,共45分钟,“想出生命中最精彩的经历,或多次美好的经历,快乐,兴奋的时刻,或堕入爱河极度欢喜的时刻,或听音乐时的欢乐时刻,或突然发现一本好书或好画或突然灵感乍现,选择其中一个这样的时刻,想像自己正经历这时刻,沉浸在所有这一一经历有关的感受和情感中,尽量地详细写下这次经历,尽量写下感受和想法,及当时产生的情感,尽量尝试重新经历那些情感。”结果呢,完全一样,那些写下他巅峰经验的人,写了最快乐经历的人,去看医生的次数少了,就是说,这做法增强了他们的身体免疫系统,让他们体验更多快乐。不论身体和心理上都得到同样的效果。
结论:“描述和重新体验”快乐美好的经历,心理和身体免疫系统都增强了。(注意:是“描述和重新体验”,而不是“分析怎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
52、自我和谐目标与健康之研究。
研究者:哈佛大学的Ellen Langer教授。
方法:她所做的就是去了一个养老院,将老人们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所有需要都能得到满足,吃的用的,一些事情上请求帮助等,都能得到满足,所有事情都无需他们动手。很大程度上来说,这是很多人梦想的养老院。而第二组就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他们不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时常都需要自己动手,比如说他们必须自己浇花,必须自己规划每天要做的事,服务没有第一组那么周到,他们需要什么的话,必须自己告诉职员,经常需要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而研究的内容是,Ellen Langer创造了这两种不同的情境,然后一年半后再回来。一年半后,第二组,自己照顾自己的那一组,跟第一组比起来,他们没那么沮丧,他们更快乐,他们更有活力,更独立,更健康,更关键的是,一年半后,他们活着的比例比那一组高出一半。唯一的区别在于更健康,更开心,更高存活率的这组,有选择的权利,他们能做自己想做的事,他们会询问自己想做什么,而不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结论:当我们能够选择时,当我们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时,是有益于我们的幸福,我们的成功以及我们的健康的,尤其是能使我们更加长寿。小小的差异导致了巨大的差别。
53、建立目标的实验研究。
研究者:Ellen Langer教授。
方法:聚集一组人,将他们介绍给成功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然后告诉他们,这些是世界知名的科学。,然后她让这些学生评估这些成功人士,并问他们:“你觉得你有多大可能达到他们的水平?”他们给了这些人非常高的评价,尊重他们,敬仰他们,说自己永远达不到他们的水平。然后她又召集了另一群学生,带他们去见同样的人,见那些一个举动改变世界的人,科学家,发明家,她还介绍了他们走向成功之路的一些过程和特点,比如说经历和失败,不安,失望,坎坷,以及他们最终是怎样从这边跨越到另一边的。然后,她让他们评价这些成功人士,他们同样给了这些人很高的评价。而当她问“你有多大可能达到他们的水平”时,回答则是有可能。
结论:建立一个目标,不仅需要看到结果,还需要看到通向结果的过程。
54、实现目标的实验研究。
研究者:John Carlton教授。
方法:除了不断地问问题,重要的是相信你能做到。如果我们只看结果不看过程,我们比较不容易相信我们能取得这样的结果,使成功破灭。Langer说:“人们能想像到自己的每一步,但却觉得高峰是难以攀登的。”制定一个长期的目标,然后将其拆分为短期或中期的目标,然后制定计划,根据这些计划建立习惯。一步一步来,将成功细化,就会更容易相信那是可能的,也就更容易确实达到这个目标。
结论:细化的目标才是切实有效的。
55、一些妇女一天的情感经历研究。
研究者:诺贝尔奖得主,以色列心理学家Daniel Kahneman教授。
方法:他研究一天内妇女的情感经历。他让一些妇女在经历了某些特定事件后,对此经历作出评估,刚才的感觉怎么样?这些经历包括工作、购物、与亲密伴侣孩子共处的时光、与朋友共进午餐,等等。评估一天内她们的心情。结果令人惊讶,这些妇女并不特别享受与孩子共处的时光,这一结果让研究者很吃惊,他和合作者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些妇女并不是不爱她们的孩子,孩子对她们来说是具有意义的,最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她们与孩子共处的经历通常并不愉悦,为什么呢?他们进一步研究揭露了确切的原因,因为这些妇女与孩子共处时,并不是真正全身心与孩子在一起,可能同时还在打电话,或者写邮件,思考上班的事,或者要做家务,她们一心多用,并没有全身心与孩子在一起。单独来看,她们可能更乐意与朋友讲电话,思考工作,或者等下要做的事,这些活动单独发生可能很有趣,但是同时进行,就乐极生悲了,量影响质。
结论:全身心投入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
56、关于称赞学生的研究。
研究者:斯坦福大学教授Carol Dweck。
方法:她所做的就是找到一些十岁的孩子,然后把他们随机分成两组,第一组孩子都做了道题,他们每个人都独立完成了。到最后,对每个完成的孩子,她都说“你真聪明伶俐。”当然,孩子们都觉得不错。第二组孩子们做同一道题,做完了,做得不错,结束后,她说“你真努力,你很认真。”这随机分成两组的孩子,一组是“聪明伶俐”,一组是“努力认真”。然后她开始第二部分的研究,两组孩子要选两道题,他们被告知一道很简单,他们可以很好地完成,另一道很难很难,但是他们从中学到许多,那组被称赞“聪明伶俐”的孩子里,五成孩子选了简单的题目,五成孩子选了可以学到很多的难题;那组被称赞“努力认真”的孩子里,九成孩子选择了他们学到很多的难题。这就是研究的第二部分。第三部分,这次她让孩子们做一道非常难的题,这题基本是无法解答的,她想看看两组孩子的反应。被告知他们很聪明伶俐的那组孩子,他们没有坚持多久,并且非常沮丧,很快就开始放弃了;相反,被告知努力认真的那组孩子,他们更能坚持而且享受解题的过程,即使到最后他们都没能解开这道题,但是他们享受这个过程,并且更加努力。
结论:重视努力让孩子拥有一个他能掌握的变量,这能让他们认为自己能够掌控自己的成功。强调自然的天赋,让孩子们无法掌控成功,这不会给孩子提供面对失败的方法。事实上当你仅仅注重于天赋的时候,你就是制造完美主义的基模,而不是专注于旅途当中努力的基模。如果你称赞孩子们的智力,当他们失败的时候,他们会认为自己不再聪明,然后失去对眼前工作的兴趣,相反,那些被称赞努力的孩子,在困难面前不会气馁,甚至更有动力。
57、体育锻炼抗抑郁效果研究。
研究者:杜克大学医学院的Michael Babyak教授以及他的同事。
方法:他们找了156个抑郁症患者,这些人有各种各样的症状,包括失眠,饮食不规律,无精打采,不愿动弹,情绪低落,其中很多人都有自杀的想法和倾向,诸如此类。这些人身体都非常不好。他将他们带到实验室,随机分成三组,每组52个人。第一组是锻炼组,第二组服药,第三组既服药又锻炼。他们所服用的药是抗抑郁药,左洛复,非常有效,他们所做的运动,是半小时中等难度的有氧运动,可能是慢跑,或竞走,或游泳之类的,一周三次,每次半小时。然后跟踪调查这三组人。跟踪调查了四个月,结果他们发现:这三组人中,都有超过60%的人情况有所好转,他们不再出现抑郁的症状,或者大部分症状。在各组之间没有显著的区别,只有一个区别,那个只锻炼的组,需要更长一点时间来治好抑郁症。在服药的情况下,一般需要花上一到两个星期,差不多十天来治好,60%受试的抑郁症。对于仅仅锻炼的组,他们花了差不多一个月。但是,半年之后呢?仅仅服药组的抑郁症复发率是38%;既服药又锻炼的组,复发率为31%;仅仅锻炼组的复发率为9%。
结论:用体育锻炼的方式来治疗抑郁症,长期看来比抗抑郁药物更有效。
58、有人支持和无人支持的改变之区别研究。
研究者:wing和Jerry两名心理学家。
方法:他们让人参与一个为期四个月的项目,包括行为改变,饮食改变,锻炼上的改变。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有他人支持的,和你的朋友家人一起做,一种是无人支持的。那些没有他人支持,自己完成的人,76%的人完成了这个为期四个月的项目,24%的人还保持到了六个月,能够保持行为上的,饮食上的,锻炼上的改变,有他人支持的一组,95%完成了这个为期四个月的项目,67%的人维持了这个计划,保持到了六个月以后。
结论:有人支持的改变,成功的可能性大大地增加了。
59、长期冥想对快乐心理的作用之研究。
研究者:威斯康星大学的Richei Davidson教授,伍斯特大学的Jon Kabat-Zinn教授。
方法:他们找来一些冥想了很久的认真的冥想者,然后研究他们的大脑左前额皮层和右前额皮层的比例。因为快乐的人通常最活跃的地方,是左前额皮层;不快乐的人最活跃的地方,是右前额皮层。所以这个比例很重要,它是测量快乐的一个“客观”手段。在扫描仪下看到的大脑和我们对自己是否快乐的自我报告,存在很大关联,很高,这表明自我报告是很可靠的。他们发现,这些冥想者的大脑,左前额皮层比普通大众要厚得多
结论:冥想者的快乐程度更高,他们很容易感染积极情绪,对痛苦情绪的抵抗力更强。
60、冥想者抗惊吓反应之研究。
研究者:同上。
方法:研究者找来这些冥想者,叫他们保持绝对镇定和冷静,他吓他们,他们一点反应都没有,这是有记录以来第一次。有人能够压抑自己的惊吓反应。一般来说,一个人越容易受到惊吓,说明他的焦虑程度越高,更容易产生消极情绪。
结论:冥想者抗惊吓能力更强,说明他们更不容易产生消极情绪。
61、短期冥想效果的研究。
研究者:Jon Kabat-Zinn教授。
方法:他找来那些没有一整天时间,每天只能抽45分钟的人,甚至如何每天抽15分钟时间冥想,把他们分成两组成,两组人,都做冥想,他们都有兴趣,他让其中一组等候,第二个组做冥想练习。他对第一组人说,你们将在四个月后报名参加这个冥想班。第二组开始了这个班的冥想练习,他们的练习就是每天冥想45分钟,周末时他们会聚集在一起,学习一些技巧,但在工作日时,他们在家里每天冥想45分钟,然后他拿他们跟参考组对比,参考组就是那个待参加冥想班的组,因为他希望实验对象都是想做冥想的人。一组已经开始冥想,另一组迟点再开始。然后他测量焦虑程度,对比参考组,那个冥想八周的人的焦虑程度大大降低。然后他研究他们的快乐程度,积极的情绪,他不只关注消极的情绪。他们更快乐了,心情更好了。仅仅八周,但关键还在后头。他说:“这还不够,自我报告有可能产生安慰剂效应。”这个想法很好,他要不受安慰剂效应影响的证据。然后他有了这个发现。他研究他们左右前额皮层的比例,仅仅八周后,那些冥想的人,就出现显著的变化。这是一个很惊人的结果。
结论:冥想可以在短期内使人的大脑发生改变。
62、冥想对改善人的免疫系统的研究。
研究者:Jon Kabat-Zinn教授。
方法:他给冥想和未冥想的两组人都注射了感冒细菌,他想测的是,他们体内的抗体会有什么不同反应。他发现冥想者的免疫反应比那些没有冥想的人强了许多。只需要八周,每天45分钟。你们知道,当我们更平静时,我们对疾病的抵抗力就会增强,我们焦虑时,就更容易患上疾病。
结论:冥想能加强心理免疫系统,增强心理抵抗力,同时还能改善身体免疫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