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中学 马文华
什么样的课是一节好课?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每一种说法都有可信的理由和可取的方面。
好课的标准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它并不是静止不变的。
从实践出发,结合目前较为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对“好课”进行一番思考、推敲和研究,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几个要素可作为评价一节课好与坏、优与劣的指标。略述出来,与大家共识。
一、铸魂。铸魂是一节课首要的、必须的、要经过认真推敲、深思熟虑加以确定的要素之一。铸魂就是一节课必须要有一定的思想内涵,并使这一思想贯通始终,统领全部课堂教学及其由此而衍生出的诸如备课、作业、辅导等。课中思想并非全指思想教育,它应该是一个更加宽泛的领域和范畴,如“数形结合思想”、以学生为主体思想等等。课中思想未必以语言等方式揭示出来,但必须统领全课始终,如一个人的灵魂,虽然看不见,但却片刻不可缺。
二、成体。成体是整合学生认知、情感、能力和其他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前提。成体就是课堂教学中的各项内容构建起一定的联系,形成为一个整体,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构建起知识内部之间的联系,使知识本身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二是构建起知识、能力、情感、思想、世界观、价值观或人生观之间的联系,使多个维度教学目标的达成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三是构建起知识、能力、思想教育与学生认知水平、能力和思想道德状况的联系,使教学和教育目标要求与学生特点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四是构建起知识、能力、思想教育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教育教学与生活实际形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五是构建起本学科教学内容与相关学科内容之间更为广泛的联系,形成一个更大的、整体性教育教学场,使学科教学、学生教育与学生学习、成长、发展的诸多要素浑然一体。这些联系是学生建构新认知、形成新能力、产生新体验、丰富新思想的必要的铺垫,是帮助学生树梯、铺路、搭台阶的必然过程。没有了这些过程,新知识的出现、新能力的形成、新思想的融入都会显得很突兀。当然,成体的范围、内容、角度、程度可视情况而定,不可千篇一律,亦不可求全贪多,否则,课堂教学就会喧宾夺主,主次不分。
三、有形。有形是为“务实”服务的,任何一节课,无论其内容多寡、课型怎样、手段如何,都要以一种具体的形式体现出来,哪怕这种“形”很拙劣、很低档。有形就是一节课必须要有一定的教学模式。对于一个教师或同一类知识而言,教学模式往往具有相对稳定性,但教学模式绝不是固定不变,变是一种永恒。教学模式的选择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教师素质、学生状况、学习内容、班级氛围等,正是这样一些要素,决定或影响一节课的教学模式的选择、调整和变化。
四、务实。务实是课堂教学核心所在。务实就是在一节课教学中必须要有一定的教学和教育内容。这里所说的教学和教育内容是广义的范畴而非仅指狭义的知识内容。首先要有一定知识容量,并将知识教学落到实处,掷地有声;同时要有一定的能力培养,学生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一举可得,但在每一节课堂教学中却不可少,否则,学得的知识就失去其应有的价值,培养出的学生就是典型的“书呆子”或“学痴人”;还必须要有一定的思想道德教育内涵,育人的根本在于思想道德教育,没有一定思想道德教育的课堂教学是迷失方向的教学,甚至是没有灵魂的教学。知识教学、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之间还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要互相作用,切不可互相孤立,自成一体,更不可油水分离。
五、互动。互动是创造良好课堂氛围,调动教师、学生的教与学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和必要手段。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是一个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交流过程,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互动、问与答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质疑与解惑、共同学习与研讨等的互动。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居主体地位的互动形式。在师生互动中,教师之“动”关键在于“导”,但同时必须辅之以必要的讲、问、演、做等动的形式;学生之“动”关键在于“思”,但也必须辅之以说、议、讲、练、看、做等动的形式,这样,师生之间的互动才能丰富多彩,富有生气。生生互动是对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关系的一种挑战,是一种新的学习行为方式,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合作学习。这种学习行为方式的建构基础和前提是学生的元认知结构科学合理,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良好,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互动是需要科学调控的一种课堂教学行为,要有实质性的教学意义,而非为了动而动(为了动而动是目前课堂教学中互动行为的一种通病);要动得恰如其分,既不形如过场,走马观花,又不过分渲染,本末倒置;要以能够调动师生的教学积极性,尤其对学生的启发性为主要目的,把探究、自主、合作等学习方式溶于一体。
六、得法。得法是课堂教学推进、运行的关键要素之一,虽然教、学均无定法,但得法则会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这里所说的“法”包括教法和学法两个方面。若教与学均得其法,则师生教学自如,得益颇多。得法并不在于一法一式的精准选择,所谓教无定法;但教与学必须遵循教学规律、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否则,虽一时一事效果显著,但也并不可取,因为从长远角度看,对学生可持续学习和发展有害而无益,所谓教必得法。得法应建立在对知识的精准把握、对学生正确分析基础之上,离开这样一些实际的客观条件,其法必不可得,也一定不可用。
七、质疑。质疑很重要,有人甚至将“学问”一词解释为“愈学则问题愈多”、“学之要义在于问”、“学而必问”;还有人将“学”“问”二字颠倒顺序创造出一个新词“问学”,解释为“有问才有学”、“问然后才能学”、“问乃学之发端”等。无论如何解释,都突出强调了“问”的重要。在教学过程中,质疑精神(包括教师的质疑精神,当下许多教师照本宣科、无疑而质者甚而有之)是难能可贵的,质疑是困惑之始,是形成新认知的入口,是探索求真的源头动力。问必切中要害,疑要深入骨髓,有疑而问但必须问得有质有量。生问质疑的渠道很多,可由问题引发问题、由素材(情景)生成问题、由实践形成问题等。疑后生思是问题得以解惑的必然路径,在质疑后,学生才会动脑思考,才会得出对问题的新认识。古人曾云“学而不思则罔”,我更加认为“思而不疑则盲”。质疑要紧紧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样三个问题扩展、延伸、变化而生成,但又不可千篇一律,万疑同声。
八、树标。树标的含义有二:一是树立教与学的目标,二是确定教与学的标准。目标是更高水准的要求,标准是最低水平的限制。树标对教学承载着导向、衡量、制约作用,没有目标的教学会很盲目,没有标准的教学将无所适从。树标是教师与学生、家庭与学校、国家与社会共同的期望和要求,是主观与客观共同作用的认识领域的活动,是一种主观期望,但它却受到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在树标时,要把握好这样几个要素:从主观角度看,包括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标准,家庭和学校对学生发展的要求,教师和家长对学生成长的期望等,在一定时期内,这些目标、要求、期望一般在课标、教材和相关的教育参考资料中体现出来,当然更需要教师认真、深入地研读,并指导学生全面领会;从客观角度看,主要有教育发展大环境、教育教学实施的客观物质条件、教师和学生基本素质状况等,这些因素对树标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是在教学中最需要教师认真分析、全面认识、科学调控、有效把握。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综合考察上述主客观因素,确定既适合于学生成长和发展,又符合国家和社会的人才需求标准的科学的目标和标准。
九、高效。高效是对教学的一种结果性期待,在教学行为发生后则变成为一种事实。富有成效是对无效教学的否定,效果良好是对负面教学影响的否定,高效课堂则是对少、慢、差、废课堂教学的否定。打造高效课堂一直是教育工作者的目标追求。高效课堂应该是费时少、效率高,投入少、产出高的理想的教学状态及其成果。打造高效课堂必须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几组重要的关系,一是要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管与被管、导与演的关系;二是要处理好教材内容与生活中鲜活素材的关系;三要处理好教学原则与具体的教学方法的关系;四要处理好教学目标要求与教学目标实际达成的关系;五要处理好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要素的关系;六要处理好知识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十、践行。学以致用,是对学习结果(学生形成的新认知、新情感、新能力、新技能、新思想等)在实践层面的应用,具有广义性特点。这里所说的践行是从狭义上、仅从课堂教学角度上讲的,在有些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做”是必须的、不可缺少的,如物理课堂的实验教学、劳技课堂的手工操作等。课堂上的“践行”,必须要科学规划,有效调控,注重能力,全员参与。
上述十项评价一节课好与坏、优与劣的指标,具有一般性意义,在实际教学中,这些指标要求可据实选择使用,也可适度调整修正,还可量情增减,切不可千篇一律,万课同评,简单套用,否则,会事与愿违,有悖撰写“也说一节好课”的初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