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使信息技术以一种智能化的教、学的平台出现,实现个别化的教学,真正地成为学习的认知和思维工具。实现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有效整合,能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能启迪学生思维,突破抽象知识学习和重难点,能加大知识信息容量,促进师生多维互动与评价,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能引导学生浏览生物资源网,丰富课外学习。本文从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要素入手,分析影响信息技术与中学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整合的因素,从教学内容、教师的角色扮演、学生的个性差异、现代教学媒体四个影响要素进行系统的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探究解决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策略。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有效整合 因素 策略
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整合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及相应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改变相应教学方式、方法的过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应用的重要途径,使用信息技术变革课程与教学已经成为整个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共识。采用新技术促进教学可以隐喻为一个“生态进化”过程,其中技术作为“外来物种”,变革和影响系统演化,对技术的选择、接纳与融合便成为教学实施者的重要职责。但是,在整合的实践中有一些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需要我们继续去探究。
1.影响信息技术与中学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整合的因素
当然,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仍在不断地探索当中,它的前景将会是无比美好的。通过对影响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课程整合的因素进行深入的研究,从教学内容、教师的角色扮演、学生的个性差异、现代教学媒体这四个影响要素进行系统的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进行深入的研究,而这一过程受到教师个人因素包括自我效能和认知信念的影响。
1.1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的信息,主要以知识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来表现的教学内容必须符合生物课程标准要求。但是不同的教学内容在表现形式、难易程度、重难点等方面上存在差异,运用的信息技术有所不同,而且并不是各种媒体技术都适合应用于各种课程内容的教学上,比如说用显微镜观察生物的细胞、膝跳反射等很难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这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宜课程内容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
1.2教师的角色扮演
众所周知,作为教育变革的重要维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成为学校效能的重要层面。目前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效果和效率的研究、反思非常多,在相关文献中多数侧重从教师有效教学的角度研究,关注对整合教学模式的探讨等,[2]也有从内容分析的视角分析其影响因素的,[3]而在专门针对教学实践和效能层面来分析整合效果影响因素的,还欠缺成熟的心理学基础和系统的调查研究。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学校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关键在于提高师资水平,转变教育观念,如果教师不能把现代教育观念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就很难在教学活动中应用它。因此,教师个人因素成为影响整合教学效能的重要维度。教师在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忽略了对学生作为认知主体作用的考虑,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1.3学生的个性差异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但是由于生活环境、受教育程度、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从而导致学生形成了不同的个性特征。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的学生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模式有着不同的深刻影响。比如说冷静内向型学生一般比较内向,喜欢独处,注意力比较集中,擅长独立思考,追求事情细节的完整性,善于网络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活跃积极型的学生个性性格较开朗,喜欢与人交流,在课堂上表现积极,善于小组协作或者有竞争的学习的教学模式。客观理智型的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并且能够理智地分析自己所需的知识,能够较快适应各种不同的教学模式。
1.4现代教学媒体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应运而生的各种教学媒体技术快速发展并走向成熟,以视频、音频、图像、动画和图形文字等多种形式满足学生的视觉、听觉等的需要,不断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并且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上不可缺的一部分。实践证明利用各种教学多媒体技术所具有的高度集成性、良好的交互性、信息容量大、反馈及时等特点,将各种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信息传递给学习者学生,可以有效地克服了传统教学的种种弊端,同时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达到了教学的预期成果,并且促进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完善。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许多农村的学校存在经济问题,难以支付购买技术媒体、维持各种技术媒体的正常运作等的各种经费,从而导致普及度不高,从而影响了信息技术与中学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整合的教学效果。
2.信息技术与中学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整合的解决策略
分析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整合的因素,为了有效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成果辅助教学活动开展,高效率的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在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用以下策略:
2.1分析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载体,也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的教学信息。我们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明确所需要教学的知识内容、结构体系、重难点等,为后面的教学设计中制定科学的教学模式、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将教学内容多形式地表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下基础。为了达到三维教学目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不同的目标选用不同的媒体技术,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来呈现教学内容。比如说,对于内容简单、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教师可以采用自主学习的模式,对于复杂的教学重难点,教师可以借助媒体技术(PPT、视频等)以不同的教学形式加以呈现,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2.2完善教师的角色扮演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应当正确处理好自身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更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实现角色转换,扮演一个学生学习的知识传授者、问题解决的指导者与促进者及学生的合作者的角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学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信息素养,利用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和音频等现代多媒体技术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2.3有效的进行差异教学
信息网络教学环境中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的建构主义者。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注意与分析学生的个性特征,从而制定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制定相应的教学模式,实施因材施教,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比如说学生的个性差异受年龄的影响,学生由于年龄小、经验不足、注意力难以集中等特点,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插入一些生动活泼的动画、视频等,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够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去学习。
2.4科学合理使用各种教学技术媒体
信息技术与中学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和实践包括了教学软件的开发和应用、网络教室的网络教学、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全面结合三个层面。多媒体集图、文、声、像等多种形式为一体,表现学习内容形式丰富,有很强的直观性。它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一支粉笔加一块黑板”的单一教学模式,在辅助课堂教学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和作用。恰当使用各种教学媒体,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这种整合模式下,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把教学内容以课件形式或网页形式呈现给学生,在让学生接受生物教学内容的同时,示范学生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与中学生物教学整合,学生在观看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激发起大脑中对自己已学过的知识的回顾和再现,并创造性地应用旧知识到学习新知识中,同时引起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爱好和情感,从而产生主动学习的渴望。
3.信息技术与中学生物课堂教学整合的原则
信息技术与中学生物教学有效整合应依据中学生物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找到整合的切入点,并结合中学生物教学的各个环节来展开,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3.1整合的教学形式要符合心理学认知规律
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的过程是通过感觉,感知,记忆, 想像,思维等形式对客观现实和外界事物予以反映和揭示的认识过程。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基本上依赖于感觉和感知,并逐步形成和积累对事物的认识和掌握。要使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就应调动和提高他们对事物的感觉和感知的兴趣和注意。兴趣作为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勇于创新的内在动力。实践证明, 以计算机为主要载体的信息技术能向学生提供多种剌激的信息,如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等,使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感官获取丰富生物学信息。生物教学研究表明, 学生对生物教学中的某种事物的兴趣越浓厚, 其学习时的注意力就越集中, 致使其观察细致、记忆深刻, 从而呈现最佳的学习状态。
3.2整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教学优势
多媒体技术网络教学,教师可以在用语言表达的教学内容的同时,在荧屏上展示活动的生物图像,配合语言讲解,指出生物体内部的位置和形态。既可用静态结构图,例如课本上的图和挂图,观察相关构造,又可使生物体在三维空间作任意角度和方向的翻转,还可配上文字解释和有关声音,加深了理解和记忆。同时多媒体网络是由教师机、学生机、服务器和控制台联网而成的个人计算机系统, 可以实现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点对点、点对面的通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可以向每台学生机传送教学信息之外,还可以通过教师机观察每一台学生机屏幕信息,以达到对教学的反馈和监控。
3.3整合的教学方法要实现开放式学习环境
由于课堂的容量和空间有限不能局限于教材和课堂的内容,还应该延伸到课后。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与中学生物教学整合,学生对于一些生物学问题的学习和探究,可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提供的大容量的网络资源信息,自己收集理资料,掌握知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发布于校园网上,同学间可相互探讨。总之利用信息技术创建一个完全开放的教学环境,学生自己去实践、观察、体验、感知、探究,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并总结相应规律。锻炼学生自学能力、决策能力和操纵能力。此外,利用信息技术媒体,开展问题讨论,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这一教学活动过程中各要素形成了有机的联系和结构,它不是简单地将不同的学科相加在一起,而是将课程看成了一个整体,根据某一要点,将不同的知识贯穿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从不同的知识领域及层面掌握,从而提高对问题认识的全面性。
在整合过程中,我们要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到生物教学中,切忌为了整合而整合,生搬硬套,不考虑生物与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与联系。同时,我们要以系统的观点综合应用传统媒体和信息技术手段,不能因为信息技术的兴起而摈弃传统媒体,因为有些教学问题仍然适合采用传统媒体解决。例如“植物的蒸腾作用”这一内容,可用计算机模拟植物体内蒸腾作用发生的过程,但要使学生直观地感受蒸腾作用产生的现象,还是应该由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操作。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独立工作能力的发展,这是一般信息技术不能替代的,所以信息技术的使用不能削弱甚至完全替代了传统媒体,我们应使多种教学媒体相结合,做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另外,还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积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传授式教学和接受式学习,加强指导性教学和探究式学习,使信息技术既应用于教师的教,又能应用于学生的学,并开发出更有效的运用形式。信息技术与中学生物教学整合,对于传统的生物教学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和机遇,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它将是未来主要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但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整合也是一项艰巨和复杂的教学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教育同仁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应用和改革,在教学中结合新的教学理论、教学思想,形成全新的教育观念和新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汪忠,刘恩山. 2001.生物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余胜泉,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数学模式与方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30.
[3]陈小青.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影响因素的结构模型研究[A].第十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会议(GCCCE2006)论文集[C].2006.
[4] 何克抗. 1997.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