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习概念习惯
物理概念是物理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物理规律、建立物理公式和完善物理理论的基础和前提。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中学的精髓。如果把高中物理这门科学比作高楼大厦,那么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就是构成这座大厦的砖石和钢筋框架。有经验的物理老师经常要求学生抓好基础知识,指的就是抓好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
按照人的认识规律,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应该首先从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些具体物理现象、物理实例或做一些物理实验,使我们产生具体的感性的认识;再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比较,抽象出本质属性,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经过演绎的练习,使物理的抽象上升为理性的具体,实现应用所学概念有针对性的解决有关问题。所以,学习物理概念一定要养成这样的一种习惯:感知活动→理性抽象→构建结构→掌握方法→巩固深化。每一个概念的学习都要自觉地完成这一过程。在学习中要有意识地考察这五个阶段是否都做得到位了。特别是在考试中,如果某一个概念出了问题,就要在这五个阶段上找原因。
“感知活动”是物理概念形成的基础,这个基础包括“日常感知”、“观察实验”和“经验事实”。“日常感知”是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感性材料的过程。“观察实验”是指在物理概念建立的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为物理概念的建立提供科学的感性认识(包括网络环境下模拟实验)的过程。“经验事实”是指前人在研究物理问题或从事生产实践中的典型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实验。
“理性抽象”是指对感知活动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比较,抽象出本质属性的过程。
“构建结构”是指形成逻辑结构的过程。物理概念的逻辑结构包括“概念结构”、“数学结构”和“知识结构”。“概念结构”由概念的本质特征、概念的定义、概念的物理意义、概念的矢量性与标量性、概念的测量与测量方法构成;当然,在现阶段有的物理概念不涉及“概念的矢量性与标量性”、“概念的测量与测量方法”。“数学结构”主要是指学生在物理概念形成过程中应具备的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数学方法、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数学运算能力、给数学公式和数学运算结果赋予特定的物理意义的能力。“知识结构”包括“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方法”及其纵横关系。
“掌握方法”是物理概念形成的教学程序的手段,包括“具体方法”、“逻辑方法”和“分析解决问题方法”。例如,“简谐振动”概念教学涉及到实验方法、观察方法、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方法、分析归纳方法、数学方法、近似处理等方法,教学中要充分重视这些方法的应用和掌握。
“巩固深化”是物理概念形成的教学程序的必要措施。它是指学生把所建立的概念和规律牢牢地保持在记忆里,并不断丰富概念的内涵,发展概念的外延,能顺利应用知识解决物理问题和顺利接受新知识。
(2)学习规律习惯
物理规律,指在一类现象及物理过程本质的、内在的联系,是物理概念之间的有序集合。物理规律反映了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正是由于物理规律揭示了物理概念之间的联系,物理学才形成了严密的逻辑和体系。物理规律包括物理定律、定理、原理、法则、公式和方程等。
学习物理规律一定要形成的习惯:掌握联系→懂得方法→理解意义→明确条件→认清关系→学会运用。“掌握联系”是指掌握新旧知识联系和建立规律的事实依据。
“懂得方法”是指懂得研究规律的方法。
“理解意义”是指理解物理规律的物理意义。这个习惯的理解物理规律的物理意义有三层含义:第一层,用语言文字表述的规律的教学要求。一是要对文字表达的意义认真分析、理解它的真正含义,而不能死记硬背;二是对规律的文字表述的引出,必须在学生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对它的本质有相当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切记不能在学生毫无认识或认识不足的情况下“搬出来”“灌”给学生,然后再逐字逐句解释和说明。这样做颠倒了认识的顺序(感性—理性),学生不知规律如何得来,更不知其含义。第二层,用数学表述的规律的教学要求。对于规律的公式、公式的形式要能表达出规律的内容,能反映出研究对象间的内在联系,还能由之计算出有关的物理量的量值,参与各种推理和运算,并尽量选择最简洁的形式。第三层,对用图象表达的规律的教学要求。要使学生理解图象的物理意义;掌握物理图象的应用。
“明确条件”是指明确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认清关系”是指认清所研究的物理规律与有关概念和物理规律之间的关系。
“学会运用”是指学会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3)科学探究习惯
科学探究既是高中物理的学习内容,也是重要的学习方式。科学探究就是让学生去模拟科学家的工作过程,按照一定的科学思维程序去探索学习的过程。一般来说,其基本过程具有七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数据收集,分析与论证,评估,表达与交流。某些探究过程只包含其中的几个要素,而且也不一定按上面呈现的顺序进行。
科学探究习惯就是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计划设计→观察实验→分析论证→检验评价→交流合作。
“提出问题”就是善于提出与物理相关的问题。也就是学生能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从物理学的角度较明确地表述这些问题。
“猜想假设”就是对解决物理问题的方式和问题的答案提出假设,对物理实验结果进行预测。通常问题提出后,教师首先会让孩子们会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或者平时的所见所闻对问题的结果予以猜测。猜想假设不仅可以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还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去探究。
“计划设计”就是制定计划、设计实验。也就是知道实验目的和已有条件,制定实验方案,尝试选择实验方法及所需要的装置与器材,考虑实验的变量及其控制方法。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虽然只是探究活动中的一个环节和要素,但是在这个环节中可以培养孩子们做事情不急不躁、有计划,步骤明确——有条不紊的习惯。
“观察实验”就是观察与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也就是用多种方式收集数据,按说明书进行实验操作,会使用基本的实验仪器,如实记录实验数据,知道重复收集实验数据的意义,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只要在每次的探究活动中,细致的安排,细心的处理有关安全操作的信息,孩子们长此以往就会养成安全操作的习惯。
“分析论证”就是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尝试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结论,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描述。检验评价就是尝试分析假设与实验结果间的差异,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的问题,吸取经验教训,改进探究方案。实验结束,这个时候孩子们还需要做些什么呢?不要忘记了提醒孩子们分析、处理、观察和测量实验结果。然后和先前的猜想和假设进行比较,看看得到的结果和先前的猜测是一致呢,还是有差别?如果有差别会是什么原因呢?并对此运用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作出解释。上一次探究活动的总结就是下一次探究活动的起点,也是提高科学认识的基点,因此每次活动后的总结极为重要。
“交流合作”就是能写出实验探究报告并与同学进行交流与合作。
(4)联系实际习惯
物理学与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间是密切联系的,物理教学的任务既要使学生建立系统的物理知识网络与学科能力,也要使学生具有初步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或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要通过物理教学活动,使学生也能认识到物理学在生活、生产和现代科技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物理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现在流行的物理习题集及教辅用书很多,但无论是教师使用的例题,还是供学生练习用的大量习题,千篇一律,充斥了“斜面、小球、直杆、光滑水平面、玻璃管、导轨、子弹射击木块”等高度模型化、抽象化的东西。绝大多数物理习题缺乏生活的气息,缺乏开阔的物理背景,严重脱离实际、脱离社会,歪曲了物理学的本来面目。生活中的现象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有很多涉及到物理知识的现象,这些现象虽然不是都能够转化为中学课堂上的物理问题,但其中确有相当多的现象可转化为中学物理问题。从实际问题出发,习题的选用要注意把理想化模型同实际客体密切联系起来。这样的物理问题,才更具有实际意义。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来解释周围物理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的习惯。
联系实际习惯就是认识到位→懂得范围→实现转化。
“认识到位”是指对理论联系实际有足够的认识。联系实际是理解掌握物理知识的必要环节,是形成能力的必要条件,是物理的教学目标。
“懂得范围”是指学生懂得“联系实际”都应该“联系什么”。 注意联系当前普遍关心的社会、经济问题,如能源、环境等。引导学生经常注意观察身边发生的物理现象,养成深究各种现象中运动变化的道理,多产生疑问的习惯,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身边常见的物理现象。通过经常性的训练,使学生逐步养成学习了某些知识以后,就会自动地寻找它的实际应用的习惯。
“实现转化”是指学生会将物理知识情景化、物理情景理性化,让自己的头脑中不再是枯燥的公式、概念和规律,而是随时能够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情景化,情景问题理性化。这一过程学生要学会把有关的次要因素加以简化、忽略,往物理模型上靠,这样就把主要因素突出出来了,这就为使用物理概念、规律带来了方便。因为物理概念、规律就是反映物理现象或过程的本质属性,本质属性就是忽略了次要因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考虑解决问题所用的物理规律或概念。 (5)解答习题习惯
解答物理习题是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构建物理知识联系、明确知识(只要是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内涵和外延、形成物理能力的不可或缺的途径。常言道:学习物理不做题,等于到宝山空回。
解答习题习惯主要就是分析解答问题按照一定的程序去想、去做,这个程序就是“读” →“想” →“画” →“标” →“联” →“解” →“思”。
“读”就是读题,划出关键词。
“想” 就是根据题意在脑海中想象出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物理对学生的想象习惯要求很高)。
“画” 就是将一个具体的物理现象抽象成一个或几个物理模型的过程,并画出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草图。教师在课上讲例题时画在黑板的草图应是学生笔记的重要内容。批改家庭作业时草图是重要的检查内容,无草图的作业应该补上。从高一开始坚持要求一学期,90%的学生可以自觉地画草图了。
“标” 就是在草图上标出已知量和未知量符号,并填写已知量。
“联”就是寻找已知量和未知量的联系(定律定理的公式)。这一过程学生要学会把有关的次要因素加以简化、忽略,往物理模型上靠,这样就把主要因素突出出来了,这就为使用物理概念、规律带来了方便。因为物理概念、规律就是反映物理现象或过程的本质属性,本质属性就是忽略了次要因素得到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考虑解决问题所用的物理规律或概念。
“解”就是把已知量和未知量代入公式,列方程求解。
“思”就是对解题过程进行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