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室 包春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下册)》(以下简称为教材)在使用过程中,许多教师向教材编写人员提出一些涉及教材内容的问题,其中一些涉及知识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在此略作回答,希望能够对教师有所帮助。
1 关于变态发育
“变态发育”一词是在讲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时给出的,这是因为在胚后发育期间,大多数昆虫要经过变态发育。虽然变态发育不限于昆虫,但昆虫的变态过程比其他任何动物更引人注目。
《辞海》(2009年10月版)中对“变态发育”的描述是:“动物在胚后发育过程中,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方面所出现的一系列显著的变化,亦即经幼体期而达到成体期的现象。”由此可以看出,这个概念使用的范围不仅仅是昆虫,还包括其他动物,如甲壳动物、两栖动物等。变态发育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渐变态、半变态等。在修订后的教材中,与实验本一致,仅介绍了“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辞海》对“不完全变态”和“完全变态”的描述分别是:“昆虫变态的一个类型。即昆虫的个体发育过程中,只经过卵、若虫和成虫三个时期。”“昆虫变态的一个类型。即昆虫的个体发育过程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完全变态的昆虫,其幼虫的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与成虫显著不同,而蛹是一个不活动时期。”从这两个定义可以看出,这两个名词的使用范围仅限于昆虫,而它们的区别是是否有化蛹这个阶段。
对于完全变态的昆虫来说,要经历四个时期。经常有老师会问:这里的“卵”指的是受精卵吗?如果指的是受精卵,为什么教材里不写“受精卵”呢?
有研究者说,变态发育的基础是有性生殖,所以这里所说的“卵”一般指受精卵。但是,在昆虫中,孤雌生殖是普遍存在的。孤雌生殖也称单性生殖,即卵不经过受精也能发育成正常的新个体。例如,蜜蜂中的雄蜂就是由未受精的卵发育来的。
2 未受精的鸡卵有胚盘吗?
学生在观察鸡卵时,都能发现一个盘状的小白点。这个小白点在受精的鸡卵和未受精的鸡卵中都是存在的,我们称其为胚盘。但有老师指出,国家名词委对胚盘(blastodisc, embryonic disk)的定义为:“鱼类、爬行类和鸟类等受精卵在无卵黄的动物极经过不完全卵裂形成的细胞盘。此区域的细胞群将来发育成胚胎。”根据这个定义,未受精卵的相应结构应该不能被称为胚盘。有研究者更是将这个区域在受精之前称为胚珠(germinae vesicle),卵裂后才称为胚盘(家畜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农业出版社,1995年)。但是,也有学者认为,自卵黄心(白卵黄)向上有一由白卵黄构成的卵黄颈直达卵黄表面并扩展成盘状,称为潘氏核。潘氏核与生发点联结,总称胚盘。胚盘受精之后发育为胚胎,未受精则为一淡色的小圆盘区(鸟类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笔者认为,既然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那么,我们没有必要给初中学生增加名词,对于学生来说,掌握一个名词就足够了。
3 关于转基因鼠的示意图
在修订后的教材中,对获得转基因鼠的示意图稍微做了一点调整。以前经常有老师和学生对图中画出的操作步骤提出一些问题,现说明如下。
(1)实验前要对小鼠进行怎样的处理?
在实验前,需要对小鼠进行预先处理,而不是像有些学生想象的那样,找几只小鼠就可以做实验了。例如,对供卵母鼠,要进行超数排卵处理,即用孕马血清(含有促性腺激素)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等进行注射处理,其目的是促进小鼠多排卵。对代孕母鼠,要进行假孕处理,也需要使用激素,并与结扎了输精管的公鼠交配,其目的是使代孕母鼠(受体)和供卵母鼠(供体)进行同期发情,使它们的生理条件达到同步或一致,这样才能使胚胎移入受体后有相同或相似的生存条件。关于这部分知识,学生将在高中接触到。
(2)受精卵中的两个核为什么一大一小?
受精后,精子和卵子会形成各自的原核,即雄原核和雌原核。刚形成初期,雄原核和雌原核两者的大小没有差异,但随着时间的延续,雄原核膨大。雄原核具有吸收外源DNA的能力,所以要在雌、雄原核融合之前将外源DNA(含目的基因)注射到雄原核里。
(3)产出的幼鼠有大有小,是否大的就是转基因的?
虽然受精卵都被注射了目的基因,但这些目的基因有可能表达不成功。即使表达成功,小鼠刚出生时,其体积大小并不会有特别大的差别。因此,对刚产出的幼鼠,我们不能根据其体型大小来判断它是否转基因鼠。
(4)照片上给出的两只鼠的尾巴为什么都是断的?
在小鼠体内,是否转进去了目的基因,单靠肉眼观察是不能得出结论的,一定要进行基因检测。一般是剪取小鼠的一段尾巴提取DNA进行检测,来判断是否是转基因鼠。
4 龋齿是传染病吗?
龋齿,俗称“虫牙”、“蛀牙”,是人类发病率极高的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它与肿瘤、心血管疾病并列为人类三大重点防治疾病。据我国2005年第三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每一百个5岁儿童中就有超过66人嘴里有龋齿,35~44岁中年人群中,这一比例上升到88.1%,而65~74岁老年人的患龋率则高达98.4%。导致龋齿的发病原因包括致龋菌(如变形链球菌)、易感的牙和碳水化合物,所有其他因素都是通过影响这些要素来发挥作用的。
对照传染病的定义分析,龋齿是属于传染病的,西方很多国家也早已把龋齿列入传染病的范畴而加以预防。但为什么我们不强调它是传染病呢?其一,不同传染病的传染力是不同的,有强有弱,传染力强的更容易造成传染病的流行,也会更引起人们的注意。其二,不同传染病引发的后果是不同的,有些传染病人一旦得上就会致命,但龋齿引发的后果看似是不很严重的,所以大家也就不在意了。相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会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健康,包括口腔健康,也会逐渐养成更加健康的生活习惯,比如不会再咀嚼食物给幼儿吃。
5 乙肝能通过饮食传播吗?
教材中在讲到传染病时,安排了一个资料分析,其中一则资料讲甲肝的预防。有老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常与老百姓口中所说的“肝炎”混在一起。广义的肝炎通常指由多种致病因素(如病毒、细菌、寄生虫、化学毒物或药物、酒精等)侵害肝脏,使肝脏受到破坏、肝功能受到损害而引起的身体一系列不适症状。而我们在生活中所说的肝炎,多指由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等肝炎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更多指乙肝。
甲型和戊型肝炎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染,与患者密切接触,共用餐具、茶杯、牙具等,吃了病毒污染的食品和水,都可以受到传染。而乙型肝炎是流行最广泛、危害最严重的一种,其传播途径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是一样的,主要是血液传播和性传播等,因此,与乙肝患者的一般接触,如在同一办公室办公、同住一个宿舍、在同一餐厅用餐及拥抱、握手、共用厕所等不会感染乙肝。
本文发表于《中学生物教学》2014年1~2期合刊
2014-02-27 人教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