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研修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旧版网站
 松原教师研修网与您相约 伴您成长,今天是
首页(Home) > 初中研修 > 教研引领 > 正文
多读书,还得会读书
发布日期:2015/5/13 9:10:04  浏览人数:1732  编辑:赵晋平
摘要:
 

有位专家说过:“决定一个人的品味和境界的是他的胸怀和内涵,而影响一个人胸怀和内涵的,则是他阅读的数量和质量。” 让中小学生多读书,读名著,非常重要,这不仅是学语文的需要,也是为学生的一生“打底子”的需要。然而,现在的学生读书很少,无论校内还是校外的学习均围绕教材中的几十篇文章转,“除了教本以外,不再接触什么书”(叶圣陶)了,课外阅读,特别是经典阅读自然也就未能认真列入教学的视野。无数事实已经证明:“如果少年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科书也读不好。”(苏霍姆林斯基)因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

多年来,我们老是抱怨语文教学低效、贫血、不健全,什么原因?很多人可能全归咎于考试,认为是中考高考和各种考试制约了语文教学,所以学生不读书或者很少读书。都在责怪应试教育,就是没有从自己教学上找找原因。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前些年某市电视台去该市最好一所职业中学挑选职工。面对学校选送的三位“优秀”毕业生,电视台负责人问其中的一位学校认为学习的佼佼者:“你经常读哪些报刊书籍?”答曰:“我学习一向很用功,平时不看闲书。”再追问他看过什么文学文化名著,这位班长同学眨巴着眼睛,好一会儿后,恍然大悟一般地迸出这样一句答案:“故事会!”搞得面试人员哭笑不得。其实,这种现象绝不是一个地方的偶然现象。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家长一心把眼光盯在孩子的考试分数上,致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走向死抠书本的路子。如果学生看点课外书,则被称为“不务正业”。也是一位记者问一名已经参加过高考的高中生,你学了十几年的语文,那么,请谈一下你都学到了什么。这位高中生的回答令所有人都感到吃惊,他说,我从来都没有真正学过语文。再问,你没有学过语文,这十几年算起来所上得语文课也有近三千节了,那么你是怎么度过的?这位学生说几乎都是在做题中度过的。这位中学生的言外之意是现在所上的语文课不属于语文课,那么,连一位学生都知道我们现在所上的语文课不是在学语文。那么,我们做教师的又该做何感想呢。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我们肯定会受到制约,但总也还会有些空间,我们可以让学生考得好,但又学得不那么死板。“只要平时学得扎实,做得认真,临到考试总也不会差到哪里”(叶圣陶)。换句话说,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少一些功利色彩,而是引导学生沉下心来好好读上几本书,学生的语文素养一般也会比较高的,考试也不会差到哪去。因此,不要把一切负面的东西全都归咎于应试教育,我们要面对应试教育这个现实,采取某些必要的平衡。让学生多读书,同时又应对考试,考得好,这两者完全可以结合。比如山东的韩兴娥老师,她深知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而如果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仅仅依赖于教材上所选的那几十篇文章上,则是缘木求鱼。于是她便大胆地进行“海量阅读”试验。即每个学期最多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就将一册书全部学完,省出来的时间则是组织学生读经典(当然,她有一整套的教学办法)。在大量的阅读积累中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考试成绩也是遥遥领先。近些年来这样的事例在全国各地不胜枚举。所以说,我们虽然受外围环境的影响,但是还是有自己改革的空间的。关键是,一方面我们是否有胆量,一方面我们的语文教学是否符合学习母语的规律。“胆量”就是看我们有没有改革的创新意识;“规律”就是我们既不能一天到晚将学生置于“题海”之中,又要引导学生学会读书。创造出一整套学习母语的方法,编辑出一整套符合学习母语的内容。

当我们认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以后,接下来就得考虑如何阅读的问题了。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人所创作的书籍是数不胜数的。教师只须给孩子展示一本书的内容所包含的美和智慧以及它的思想深度,但定要展示得让每个孩子能永远爱好读书,并为在书海中独立畅游做好准备。”可以说,古今中外经典名著浩如烟海,我们不可能在有限的生命中将其读完。尤其是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要想快速获取信息,就必须掌握一定的阅读的方法——学校的主要任务也就是教给学生的读书方法,培养他们的读书兴趣。叶圣陶先生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就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必须讲求方法。怎样阅读才可以明白通晓,摄其精英,……都得让学生们心知其故。”(《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57页)又说:“习惯的养成在教师的训练与指导。学生拿了一篇文章来预习,往往觉得茫然无从下手。教师要训练他们去参考,指导他们去思索,最好给他们一种具体的提示。”(《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1页)新版课标也首次提出要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

课改虽然走过了十几个春秋了,但审视时下学生的语文素养,仍然差得可怜:面对一篇陌生的文章往往不知道如何抓重点,不知道怎样快速地获取信息。一部整本书拿到手不知道如何入手去阅读。追本溯源,除了受应试的影响而一味地搞“题海战术”外,便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在读书方法的引导上做得很不够。很多语文课几乎全都是精读精讲,要么就是在一些无关紧要的词句上咀来嚼去,要么就是在一些本来学生读一遍就能够懂的段落上进行无休止地挖掘,再辅以眼花缭乱的多媒体演示,不但挤掉了学生潜心读书的时间,而且没有教给学生必要的读书方法。长此以往,学生不厌倦则是不正常的了。课改之后还提出了学习方式的转变,于是老师们又增加了许多课堂讨论(一些让学生讨论的问题没有思维价值),很热闹,但读书兴趣还是激发不起来,阅读能力也不见得提高。现在的语文课分精读与略读两类课的,本来精读课就是给例子,给方法,举一反三,激发读书兴味,然后在略读课中让学生用这些方法去读,多做自主性的泛读。可是老师担心考试,生怕有什么遗漏,把所有课全都讲成精读,细嚼慢咽,学生就没有自己阅读延伸的空间了。

因此,要想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具备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今天我们就要教给他们读书的方法。

一、掌握几种“读”的方法

1.精读与略读

首先说精读。这是我们常用的一种阅读方法。即对文章重点或与自己学习紧密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要边读边想,在文章关键处,感受最深处圈点勾画出重点词句、批注文章中心,并能立足全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好在哪里,哪些地方值得自己学习借鉴。这方面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和边读边思的良好的读书习惯;其次说略读。众所周知,我们之所以设立语文学科,其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课外乃至一生阅读做准备。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在校的时候,为了需要与兴趣,需在课本或选文以外阅读旁的书籍文章;但他日出校之后,为了需要与兴趣,一辈子须阅读各种书籍文章;这种阅读都是所谓的应用。使学生在这方面打定根基,养成习惯,全在国文课的略读。”(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9页)从现行教材的编排体例看,编者除安排了“精读课”和“略读课”外,每个单元和每一篇课文又都设计了学习提示。编者的意图是通过一篇篇“精读课”“纤屑不遗,发挥净尽”地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然后再通过“略读课”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方法,为实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理想境界奠定基础。因此,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应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强调学生自读自悟。也就是说,略读课文是学生唱主角,教师已由幕前转到幕后。但“略读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并不等于说不需要教师的指导。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略读是国文课程标准里面规定的正项工作,哪有不需要教师指导之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20页)“学生能够理解和领会的东西,教师完全可以不讲。学生了解不透、领会不深的地方,才需要教师给以指点和引导。”(《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程》第61页)也就是说,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愤悱”状态时,教师“要言不烦,启发几句”,使学生茅塞顿开;对于那些攻不破的“堡垒”的内容,教师还必须进行认真地指导,特别是在难点的地方,教师若能善于点拨,那化解的过程将会是略读课堂最亮丽的环节。

那么,“精读”和“略读”和是什么关系呢?叶圣陶先生说得很明白了:“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重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其弊害是想象得到的,学生遇到需要阅读的书籍文章,也许会因没有教师在旁作精读那样的详细指导,而致无所措手。现在一般学校,忽略了略读的似乎不少,这是必须改正的。”(《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9页)叶老的论述既指明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又从“教学”和“效果”两方面强调了略读课教学的重要性。

2. 泛读、浏览、跳读、猜读等并用。这里我们重点说的是怎样读整本书。即快速浏览全书的“内容提要”、“目录”,大致了解全书的梗概,以便确定是读全书,还是选择部分章节学习。温儒敏教授在人大附中一次召开的“北京市名著阅读现场会”上的发言指出:“泛读很重要,要教浏览和快读,这是学生们日后生活中最有用的。” 他举例说,要求高中生在2个小时之内读完一本15万字的小说,行不行?在场的老师几乎都轰动起来了,说这怎么可能?他说应当有这种浏览泛读的能力,这也是读书的方法之一,而且是非常重要的读书方法。你们的学生不会,只会精读,他们就缺少这种能力,日后在他们生活中精读毕竟少,泛读浏览反而是常用的。你们为什么不教这个?这是缺陷。所以我们主张语文教学改革要重视精读与泛读(也作略读)结合,并且一定要指向课外阅读,把课堂教学引申到课外,和学生们语文生活联系起来。现在有些语文老师不一定了解学生们的语文生活,你讲你的,下课后学生开个玩笑就给你颠覆了。

温儒敏教师在谈到“海量阅读”时,强调要学会“连滚带爬”地读。不要每一本书都那么抠字眼,不一定全都要精读,否则就很难有阅读面,也很难培养起阅读兴趣来。回忆一下,小时候我们读书,尤其是读小说,很多情况下都是“连滚带爬”地读。比如读《西游记》,很多字都不认识,按照现代的语文教学的要求,不认识的字就要查字典,可是如果每隔几行就查字典,大概也就读不下去、趣味索然了。所以那时的读法就是跳着读,猜着读,大致能懂就一气呵成读下去。小孩子嘛,看到写风景的,不怎么喜欢,就跳过去,看到诗词不十分明白,也不去管,遇到写妖怪的就多看两眼,很快读完一本,就有信心了。后来又读三侠五义、七侠五义、包龙图什么的,阅读面就上去了,读书的兴趣也有了。当学生的阅读面达到一定程度时,语文素养就渐渐提高了,而且在课上读那些“单篇短什”的文章时,几乎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了。

二、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后,光读还不行,还得学会积累。下面重点介绍两种。

首先是旁注。如果是自己的书籍,可把读书心得注在书上,可就字词句段篇做批注,也可就全书的心得在书末作注。教师在指导时,只作一般的方法介绍,尽量少一点“方法论”,多一点“渗透术”。批注的内容可根据学生的需要而定。至于采取哪种方法,可由学生自己根据需要和习惯或喜好灵活选用。只要学生能从大处着眼,整体领会,心无旁鹜地去读,在内容情理,语言艺术上多去领会就行了。教师不必作统一规定,更不能硬性要求非用某种方法读或批注不可,因为每一种方法都有各自的妙处。

其次是摘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原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曾指出:“凡是对你相对价值较高的知识,都要记录下来,以便一旦需要的时候可以拿出来使用”。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没有一个不是十分重视资料积累的。如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吴晗先生一生博览群书曾记下各种资料卡片几十万张;法国著名作家儒勒·凡尔纳一生创作104部科幻小说,而他记下的笔记和剪报资料达两万本之多。所以,对于那些好词佳句或者精彩的片段要摘抄在本子上或做资料卡片,必要时要熟读成诵。为了以后便于查找,要对内容进行归类。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做摘抄尤其是做资料卡片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选择好内容,选择那些真正对学生有用的内容;二是讲究方法,做到一卡一个内容;三是分门别类,将同类内容归在一起,进行粘贴,形成小集子,再编上目录、页码,以便日后使用时查考。

分享到:
  相关阅读
2014 年初中部农村基地校专业知识部分调研报告 2016/3/24
农村中学课堂教学调研报告 2016/3/24
松原市初中教师自然情况调研报告 2016/3/23
农村教师专业素质状况调研方案 2016/3/23
2015年农村初中教研工作调研报告 2016/3/23
“专业理念与师德”调查报告 2016/3/23
思品:吉林省2015年中考政治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2015/9/8
从大量阅读到为我所用 2015/9/8
如何拓展教学资源 2015/9/8
英语:读这封电子邮件,回答问题 2015/9/8
热点信息
吉林省教育信息中心(通知)
《“问题学生”转化教育策略研究...
“问题学生”转化教育策略的研究...
吉林省杰出校长培养对象——前郭...

近期发布
金秋送“暖”——市教育学院高中部前郭五中新课标培训 ...
关于下发《松原市初中教学新秀评...
松原市2021年普通高中教学新...
关于印发松原市综合学科教学新秀...
关于松原市初中教学新秀评选、省...
松原市普通高中新教材国家级培训...
松原市普通高中生物学学科新教材...
松原市高中历史统编新教材国家级...
2020年度松原市中等职业学校...
关于2020年松原市中等职业学...
中共松原市教育学院党组关于市委...
CopyRight 2013 syjsyx.com All Right Reserved 松原市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沿江街717号 电话:0438-6190789 (投稿)E-mail:keyanchu11@163.com
吉ICP备090027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