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传统文化 建美丽校园
乾安县大布苏镇中学
我校为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进一步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早部署、早安排,在我校广泛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让诵读经典之风充满校园,影响社会。对提升师生精神品位和人文素养,不断深化“高品位校园,高质量教育,高素质队伍,彰显学校文化特色”的目标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领导重视,点面结合
我校高度重视,成立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校长杜福生为组长,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班主任为成员,负责日常工作的落实。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学习上级有关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文件,领会精神,统一认识。通过学习,认识到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一系列精神的重要举措,是继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需要,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对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能切实提高各校德育工作实效。
二、利用资源,突出特色
近年来,我们充分运用现有的条件,发挥环境育人功效。践行“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着重加强了学生的日常行为养成教育,狠抓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为了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常规化管理,我校在年初就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纳入课时计划,由关工委主抓。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人手一册。努力做到诵读与践行并举、环境氛围浓厚、教育评比经常,从而达到传统文化在各校教育教学中的可持续性发展。
1.国学进班级
在开设国学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各年级分学段有序稳步推进的原则进行,将经典读物引入课堂,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在各年级段形成了独特的授课模式。各年级积累感悟,提高品位,了解内涵。各年级组按照自己的教育模式授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开始国学校本课程上,能够持之以恒,并经常开展评比活动,我校通过国学教育校本课程的开设,充分开发了学生的个性及潜能,全面实施了素质教育,进一步推进了课程改革。
2.国学进学科
我校将“国学教育”理念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如七年级将古诗文与语文教学水乳交融,古典名题丰富数学课堂,剪纸艺术、国画绽放于美术课堂,民乐旋律奏响音乐课堂,墨海书香飘溢写字课堂等等。力求通过构建丰富的课程体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爱国主义精神。八年级的思想品德课上,教师通过大量具体唐诗宋词篇目,讲解了唐诗宋词所包蕴的人文精神,表现出的对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对人类遗留下来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对社会发展和学生人格塑造具有永恒的价值;学生通过品读、吸纳这些文化内涵,决心弘扬和培育这些精神,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3.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八、九年级开设“一分钟课程”,精选《弟子规》、唐诗宋词、儒家经典、格言警句等,每天在展板上更新展出,让学生在进出校门的短短一两分钟里,受到润物无声的文化熏陶。配乐唐诗朗诵设置为上下课铃声,让国学伴着学生上课、下课,陶冶点燃学习激情。文学经典凝聚了祖国的传统文化。还利用国学课让同学们欣赏《三十六计》《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文学经典,重在使学生学习、挖掘蕴于其中的人文价值,重在给学生精神上的鼓舞与启迪,并得到艺术形象的教益,从而对孩子们的人生输送正能量。
三、常抓不懈,稳扎稳打
为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我校建立健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监督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评价机制等。要求各班级和广大师生,“经典诗文诵读”要做到三“不”:不以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孩子,注意孩子个人的纵向发展;不是所有的经典诗文都适合诵读,特定年龄的孩子应该读特定的内容;不刻意追求学生读懂,力戒“字字落实”、“句句落实”,注重熟读成诵、贵在积累。为进一步调动积极性,建议各班建立学生诵读激励机制,将古诗文诵读纳入“体验成功行动”。按照“只奖励,不强求”的原则,凭学生的意愿和能力诵读,培养兴趣、爱好。通过国学教育长效机制,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
目前,我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影响力还较为局限,未来,我们将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框架优势,将活动延伸至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横向到底,纵向到边,不留死角。总之,我校决心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扎实开展,不做表面功夫,把经典与现实相熔接,感受与践行相结合,引导学生行为,提高文明素质,打造氛围浓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校园。 |